2007/11/13
工商小社論
行政院長張俊雄信心喊話,他以最近的出口數據為例說:台灣十月出口金額超過兩百億美元,接單情況暢旺,接著話鋒一轉,強調目前物價走揚,是因為國際原油上漲造成,在這民生艱困的時候,政府一定會跟人民站在一起,希望大家對政府有信心。
張院長或許認為,廠商出口業績相當亮眼,是政府經濟施政得宜的一種表徵,現在政府關心到物價問題,只要拿出同樣的能力去控制好,情勢就可以緩和下來。言下之意,做的還不壞,現在的問題是大環境使然,政府有能力克服難關,請民眾先忍一忍。
只是這樣的說法,有個盲點,甚至是根本的矛盾。出口成績能夠有好的表現,某種程度上,是政府把過多的資源用在照顧出口廠商,例如全亞洲對美元升值幅度最低的匯率,讓出口能夠享有價格競爭優勢。
之所以如此,也是因為台灣的內需長期不振,經濟的成長只好靠出口獨撐大局;但在這種「拚經濟」思維下的出口佳績,代價甚高,它讓物資相當依賴進口的台灣,飽受原物料漲價之苦,相較於鄰近國家更多出幾分。出口商拿到的好處,民眾在物價漲幅上就多承受一些痛苦。
這樣的「進口補貼出口」作法,也加劇台灣社會的M型化:相對於出口商荷包滿滿,已經疲弱不振的內需市場,更因物價上漲而顯惡化,兩者差距愈拉愈開,又為社會埋下對立的因子。長此以往,不須陳總統登高一呼,還真的會有人考慮「游過去」啊。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