譴責政治人物以父權語言的暴力 摧毀性別認同價值 戕害性別氣質教育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07/12/12
資料來源: 

「很娘」、「不像個男人」、 「很像gay (同志)」、「趕羚羊之聲」、「LP之聲」,最近這種深具父權性別暴力的語言,一句句出自我們的綠藍政治人物的嘴裡,用來作為攻擊對手的武器。我們對政治人物每日一語式地,以性別氣質認同跟性別歧視來作為武器的不當言行,除了感到失望、震驚與憤怒之外,我們必須表達發自內心最嚴正的抗議。

我們相當的難過,為什麼玫瑰少年葉永誌的死亡,至今依舊換不到社會對性別氣質的尊重?更加令人痛心的是,句句取笑「娘娘腔」、「很像gay(同志)」的話語,竟是從推動全國性別平等教育的教育部官員口中講出,無疑重挫國內性別平等教育,更打了我們這些長期在校園內推動性別教育的老師們一巴掌。

傳統的男女角色二元對立鮮明,男性與女性被要求以鮮明的「陽剛」與「陰柔」來表現性別氣質,並進一步強化其性別認同,作為社會鞏固性別體制的重要結構。在男性不斷進行性別社會化的過程中,為了深化認同陽剛勇猛氣質,必須持續地對表現不一樣的男性進行「他者化」,同時以女性氣質來對其「污名化」。這其中涉及到兩個層面的歧視,一個是對男性展現陰柔氣質的歧視,二是對女性陰柔氣質的歧視。不夠陽剛的男性,被恥以「娘娘腔」「不像男人」,不夠陰柔的女性,則被譏為「男人婆」「恰查某」,作為懲罰。對「娘娘腔」的歧視,正是對女性氣質的歧視。

在單以男性價值至上的社會中,性別氣質與性別認同的多元展現不會受到尊重與正視。2005年起,行政院各部會推動性別主流化教育,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設立更已屆滿十年,性別平等教育法也通過三年了,多年來,性別、婦女及人權等民間團體,不斷以有限的人力及資源,進入校園與師生互動為性別平等教育紮根而努力。然而,主管機關官員卻無視台灣社會性別平等價值之建構,其所使用的污辱與歧視的性別語言,除暴露其偏差的性別歧視之外,傷害的更深的是台灣社會正在努力打造的性別平等價值。

女學會在此聲明,支持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婦女新知等團體,將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第4、7條等相關條文,本週內正式行文教育部遞交申訴函之行動。教育部長身任中央性別平等委員會主任委員,其主任秘書對性別教育言行失當造成負面影響,應全面檢視教育部在性別平等教育上之執行與實踐。再者,行政院各部會正在推動性別主流化政策,根據2007年3月13日修正的「教育部推動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教育部人員均需受此規範,據此,責成教育部人事單位對教育部主任施以「再教育」之外,並要求教育部具體落實前述計畫,勿讓性別平等政策成為口號政績。最後,我們同時呼籲所有的政治人物勿再以性別歧視的語言與行動作為攻擊與謾罵的刀鋤,挑起社會嚴重對立,誤導性別認知,作為轉移與掩飾未能提出具體政見、深化性別平等價值政策、深化民主的煙霧彈。

主題: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