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 作者:何明修 出版:群學 發行:進一步多媒體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01日 ISBN:9868298202
台灣環境運動發展已超過二十年,相關研究書籍卻不多見,去年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何明修出版了「綠色民主」一書,整合許多學術上探討社會、環境運動的概念,同時結合環運史中幾個最為人注意的抗爭案例,為環境民主化的未來做出評論。豐富的文獻閱讀和訪談資料增加本書可討論性,但細讀後,其中部分基本論述卻值得提出不同的解讀,因其盲點正反映著「社運界」的某些普遍分析,在目前台灣社運虛弱時期,檢視這些盲點甚至重新觀察是必要的。
第一個問題是,環境運動是什麼?按照作者的定義,環境運動為一種追求環境正義的集體行動,目標包括了環境風險的公平分配、不同生活方式與傳統的承認、與環境決策的共同參與。當然,簡單的概念與現實發展存在相當大的落差,因此他也提及不同地區所形塑出來的運動,因為發展階段、工業化模式以及政治背景,可劃分為南方(污染抗爭)與北方(追求生活品質)的差別,而台灣是兩種模式兼具。有趣的是,作者以理想的口吻斷定:「台灣環境運動即是威權資本主義的實踐批判,他透過集體行動強力地指出這個事實:沒有社會正義的富裕化是無法持續的。」
讓人訝異的觀點在於:該書將環境運動界定於「抗爭政治」的範疇,這種認知過度地把環境運動發展的幾個環節斷裂來看,好比說,反公害污染的地方抗爭既有連接環境運動發展的一面,也有參與者對環境意識不同程度的理解,不代表所有參與者都因此而均質的成了環境運動的認同者(例如反對核廢料存放家鄉的抗爭,不完全等同反對核廢料產生或核能發電)。依照這種「抗爭政治」的界定,作者將與環境有關的公益行動如植樹、淨灘等劃為與利益不衝突的非環境運動。
如果用刻版印象來硬套,或許只將「淨灘」理解成單純在沙灘上撿垃圾,其實淨灘有各種不同動機和延續性,有些的確是地方社團的義工活動,但也有的是在淨灘之餘作垃圾的分析和對海岸地形的觀察,雖然從景觀保護的觀點出發,難道就沒有蓄積批判社會消費模式的可能?即使是前者,如果因環境意識的改變,一般地方社團組織也可能不再以舉辦活動為主而以守護海灘為常態,這樣過程形成的集體力量,是否可能發展成環境運動中的組織性潛力?當然這還需要從參與者的社會背景、組織目的來進一步分析,但絕不是因為「非關抗爭」,就可以將這些行動一刀切成只具公益活動的性質。
書中列舉許多抗爭社區的文化背景和組織動員模式,作為其評論台灣環境運動的依據,也就是說作者不否認民眾日常生活的「慣行」,也是理解環境運動一個關鍵環節。然而這樣標準不一的劃分,多少顯示作者對於環境意識的發酵和環境抗爭背景的陌生,這也造成評價環境運動時的隔閡。陌生的原因,恐怕和作者對於環境運動發展的經驗與多樣性的認識缺乏整合,太過簡化的遴選「抗爭政治」的內容元素作為環境運動的主軸,又錯置訪談所得的意義(這種簡化可能和分析內容過度依賴「可直觀衝突事件」做為分析來源而造成)。
之所以會有這些基本但卻未被處理的問題出現,與本書所建立的分析架構有關,一如作者所揭櫫的問題:「起源、政治、策略」反映著該書的架構,這當然是理解環運變遷的必要資訊,但是環境運動的具體事件發展,無論是作者定義中的哪一項,也仍然是一個由「人們」「協同地」推動起來的改變社會既定秩序的活動。所謂運動進展,不能只計算動員人數或抗爭事件的多寡,忽略事件涉入者面對的生活秩序到底如何改變。所以人(及其環境意識的發展)仍然是環境運動前後貫穿最根本的主體,理解環境運動的發展必須能兼具對參與主體的透析。
作者在第二章提出要「比較不同社會行動者的介入方式」,甚至更表明要將草根群眾的角色帶入台灣環運的歷史解釋。然而社會學分析最基本的個人與社會結構的互動關係,及形成一個共同體的「團結」與「疏離」因素,翻閱全書卻找不到明確的社會基礎分析,而是直接劃分成「知識份子與草根」,過度依靠集體性格的概念化來介紹,其實這兩者都只是高度相對性的社會位置描述。光是草根一詞就相當模糊分雜,難道我們還以為只接觸到地方自救會的領導者,就等同於開展草根行動?
第二個問題也因此產生:本書從第二章開始,就不斷跳過日常生活中「行動者」本身認同的多樣性,而把大量的歷史事件或變動描述當作對行動者本身的理解,讓讀者不時感覺環境運動參與者指的只是在從事環境議題抗爭的人,也難怪看完全書後,即使是環保團體的工作者恐怕都會對自己,或對接觸過的抗爭民眾的定位感到錯亂:哪些人可以被列入環境運動者?由於在最根本概念的迷失,衍生的盲點在此書不斷出現,許多案例的詮釋更失去說服力。
作為一個社會學者,作者應該清楚,人對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除了有生產關係上的對應位置外(勞工、資本家、國家雇員等),也還承載著許多「身份」。而這些身份不僅有社會的習慣性共識,當事人本身的許多認同,都是一種複合或分離但流動的態度。這些脈絡一旦去除,我們對其中涉入者的角色很容易就流於用「單一事件」或「劃格子」去斷定。在下篇中,將結合書中所提的實際範例,提供另一種以人和其社會脈絡為基礎的觀察,來分析本書的架構面向。
- 2007/12/21 文藝顯影 「環境運動如何被理解? 簡評『綠色民主』一書(上)」
- 2007/12/26 文藝顯影 「環境運動如何被理解? 簡評『綠色民主』一書(下)」
回應
Re: 書寫社會運動的人如何理解
從歷史角度看這本書是ok啦
可以釐清 環境運動和民進黨的關係
但 寫一堆運動書 不搞運動 又不與現實各類環境運動的合作..實在...
很像搞詮釋的微積分遊戲
而且台灣未勉太多用 「政治機會結構」去 研究運動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