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0 09:53:22
投資47億 年產20萬噸 規模超過國內任何一家鈦白粉企業
杜邦海外最大項目落戶中國 國內同行群起質疑環保短板
□本報記者 王小喬 發自北京 攀枝花 錦州 從山東省東營市中心向東開車13公里,就可到達一片海邊的鹽鹼地。到2008年底,這片荒蕪的土地上將誕生出一個世界級的化工廠。
美國杜邦集團將為這個工廠投資6.4億美元(約47億人民幣),這是它迄今為止在美國以外最大的單筆投資。工廠主要生產氯化法鈦白粉,一種被廣泛應用於塗料、塑料和造紙等行業的白色顏料。
等明年工廠投產後,預計它將給東營市每年增加5億元的稅收,並創造600個就業崗位,這還沒算上杜邦改善工廠周邊交通所花的錢。總之,對東營市來說,單從經濟效益看,這絕對是一筆好買賣。
所以從2005年11月和杜邦簽訂合作協議之後,東營市一直十分積極,但由於工廠使用的氯化法工藝和鈦原料含有放射性對環境有較大的影響,直到今年11月,經過兩次測評之後,環保總局才最終同意興建。
不過,一些專家依然認為,有關部門獲得的信息並不全面,現在就興建這個工廠可能弊大於利。 環保隱憂
中信錦州鐵合金公司原副總裁劉長河曾經參加了杜邦東營項目的兩次環境測評,他是國內研究氯化法工藝的專家。
在第一次測評中,他就發現杜邦只提出東營項目使用的氯化法工藝比國內廠家使用的硫酸法工藝先進,但迴避了東營項目所用原料的缺陷,他要求杜邦予以補充。
遺憾的是,劉長河沒被邀參加2007年7月5日的環評覆核會,而補充材料11月份才姍姍來遲。
12月6日,劉長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杜邦東營項目使用的是低品位鈦原料,目前全世界共有24家氯化法鈦白粉廠,只有杜邦的2家工廠使用這種低品位鈦原料,其餘都使用二氧化鈦含量超過80%以上的高品位鈦原料。
根據他的研究,像氯氣這種高危險化學物質的消耗量,低品位鈦原料是高品位的2倍,產生的氯化物為4倍;江西添光公司的總工程師李易東的數據更高:達到10倍以上;而杜邦的補充材料中並未提及。
相應地,消耗的氯氣越多,產生的氯化廢渣就越多,低品位鈦原料中的放射性物質「釷」、「鈾」較多,放射性廢渣必然也更多。
杜邦的計劃是把這些廢料灌注到距地面3000米的井下,從而避免污染。杜邦首席技術官唐樂年曾對媒體表示,杜邦選擇東營,是看中它的沿海地理位置、勝利油田的天然氣資源和黃河水資源。
其實,更重要的是東營特殊的地質構造,杜邦東營項目所在地是中石化東營石油勘查區的一部分,這裡有適合深井灌注的地質構造。
恰恰是這種利用深井灌注廢液的做法引起了爭議。劉長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廢液灌注到2000-3000米的地下後將擠滲到岩層的沙礫之間,但危害發生後,很難再處理,危廢污染特別是放射性污染只能任其蔓延。」
由於國內並沒有此類經驗,因此環保總局要求將這種深井灌注的方法作為我國化工業廢料處理的示範工程。為此,杜邦2005年即開始與環保總局合作,耗資2000萬美元鑽探了一個試驗井。
對此,一位國內地質專家認為,只有油田才有可能符合這種方法要求的地質條件,而且也不是每個油田都行:「全球24家氯化法工廠,目前只有杜邦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的Delislle採用這種方法。示範意義何在呢?」
12月初,南方週末記者通過綠色和平組織尋找相關的地質專家咨詢深井灌注的可行性,遺憾的是,目前這個領域的研究還是空白。不過,綠色和平組織認為:「企業應該從生產的源頭就停止使用任何的有毒物質,譬如氯。此外在廢物處理中,即使再深埋地下,也不能夠真正保證其安全性,仍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危險。」
11月15日,中國塗料行業協會鈦白粉分會經過綜合研究之後,也一致認為杜邦東營工廠採取的工藝是「氯化法技術中消耗資源最多、產生污染最大的工藝路線」,建議相關部門再作認真考慮。 台灣之鑒
從杜邦項目再向北25公里,就是全國最大的河口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黃河三角洲濕地,黃河由此入海,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由此中轉,當地風光優美,東營市的市民也因此自豪。
但絕大部分市民並不清楚,今後他們的腳底之下,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廢液灌注區。一些知道內情的市民開始在網絡發帖上抵制杜邦項目。
讓人未曾想到的是,22年前,杜邦亦曾計劃到台灣沿海的彰化縣鹿港鎮附近設廠,使用同樣的工藝和同樣的原料——二氧化鈦含量為60%的低品位礦,廢料則拋棄至深海。
1985年,台灣《聯合報》報道杜邦計劃在漳濱工業區投資64億台幣,設鈦白粉廠。幾百字的消息,馬上引起了民眾的激烈反應。
漳濱工業區毗鄰鹿港鎮,當地居民以漁業為生,害怕廢水處理會導致海水污染加劇;宗教和文化人士則擔心,會對文物保護和傳統習俗不利。
隨後,在當地居民李棟樑的帶領下,當地民眾、環保社團、專家、大學生聯合掀起了一場台灣歷史上最著名的環保運動。這起事件也成為了台灣環保運動的濫觴。
「我們從訂閱的日本資訊中,瞭解到杜邦某個工廠導致了臭氧層的破壞,被美國環保人士披露,杜邦當時表示依例停工,但隨後並沒有做到。我們用這些案例來說服民眾。」如今,李棟樑已經賦閒在家,12月13日,他向南方週末記者提起往事,依然激動。
根據台灣《中國時報》的報道,歷經抗爭之後,杜邦公司1987年3月12日被迫撤出鹿港投資計劃,不過稍後,杜邦公司重新檢討整個作業流程,並決定引進先進的技術,因此先贏得了島內專家信任,然後杜邦再不斷與當地居民溝通,兩年後終於得以在遠離海岸的桃園觀音工業園設廠。
如今,杜邦在台灣觀音的工廠採用的是含二氧化鈦90%的高品質鈦原料,處理過後掩埋在地面渣場。
杜邦在美國密西西比設廠時,也曾遭到過反對,三年後才得以建廠。2000年開始,有律師帶領1951位居民起訴杜邦,認為杜邦二氧化鈦工廠排放的廢棄物損害了他們的健康。儘管已經庭審的兩個案子,經過兩級法院之後,最終判杜邦勝訴,但縣法院仍然認為,杜邦在廢棄物的處理上存在責任,只是尚無證據證明與原告疾病之間的直接關係。
杜邦在環評報告中表示,杜邦位於美國密西西比州的二氧化鈦廠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工藝最先進的工廠,東營項目採用相同的技術。這一點也得到那些贊成杜邦項目的專家的認可。
究竟是「非不能也,乃不為也」,還是的確技術上沒有達到?因為氯化法技術仍屬商業機密,掌握該技術的廠商並沒有完全公開具體的生產流程和排廢數據。
「但既然是獨有的、先進的技術,為何在台灣第二次選址設廠的時候使用了90%的高品位礦?」劉長河問。
根據加拿大鈦白粉行業咨詢公司TZMI出版的《全球鈦白工業》的信息,杜邦在全球的6家工廠中,4家使用低品位的鈦原料。但隨著環保和提高產能的需求,其中兩家公司的原料品位已經超過了80%。目前,全球只有杜邦的另兩家工廠——分別坐落於美國的密西西比州和墨西哥——仍在全部或部分使用低品位鈦原料,占氯化法總生產能力的16.96%。 行業衝擊
11月26日,在四川攀枝花舉行的2007鈦白粉行業年會的開幕式一結束,協會的近十名理事會成員就聚在了一起,商議如何向相關部門反映杜邦項目存在的問題,包括山東東佳、江蘇鈦白等國內鈦白粉領頭企業的負責人都參加了這次「小會」。
因為20萬噸的杜邦項目一旦投產,其年產量將超過目前中國任何一家鈦白粉廠家,對於已經供大於求的國內鈦白粉行業來說,無疑是一記重錘。
根據這次年會論文集提供的數據,2007年我國的鈦白粉年總產能127萬噸,但總需求只有100萬-120萬噸,未來兩三年還有200萬噸項目上馬,供給已遠遠大於需求。為了打消國內同行的擔憂,杜邦曾專門在項目申請報告中表示:「杜邦未來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國際上其它二氧化鈦生產商,與中國國內企業不構成競爭。」
鈦白粉行業協會秘書長郭正龍對此並不認同:「根據他們(杜邦)提供的數據,60%的產品都與國內通用型產品相同,而且是國內剛發展起來的中高端產品,怎麼會不構成競爭?」
其實早在2006年5月,杜邦在網上對東營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進行第一次公示時,郭正龍已有所行動。無奈的是,公示中並沒有列出具體工藝,郭也未被邀請參加環評,所以當時只能簡單起草了一份意見,建議認真評價環境影響,遞給杜邦、環保總局和山東省環保廳。
這份建議書一直沒有得到反饋。
直至此次年會,根據業內專家提供的具體工藝信息,並集納理事們的觀點,得以形成「關於對杜邦20萬噸/年氯化法鈦白粉項目的幾點意見」,並上報發改委。
「鈦白粉有氯化法和硫酸法兩種工藝,儘管我國多採用相對落後的硫酸法,但已有一家企業自主研發並開始生產氯化法,還有幾家工廠也將上馬,氯化法並非一片空白。而且對於這類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當然是引進的工藝越先進越好。」郭正龍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儘管無論從環境保護還是行業發展的角度考慮,鈦白粉行業協會均認為杜邦東營項目存在諸多問題,但協會秘書長郭正龍仍表示:「我們只是根據專業知識,向相關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希望對此類重大項目的審批慎之又慎,並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將最先進的技術引入中國。」
目前,杜邦東營項目的環境評估、土地劃撥、銀行貸款在內的系列手續均已獲批,國家發改委亦於11月21日委託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組織了專家評估會,等到最終批復之後,即可開工。
南方週末將就此事追蹤採訪杜邦公司。 化工專家對杜邦東營項目的建議 □劉長河 1.對杜邦東營項目進一步深入調查和工藝評價,全方位聽取公眾意見,再做定論。
2.全面評估深井灌注技術的「示範作用」的利弊,深入調查、廣泛聽取公眾意見。
3.發達國家用種種制約(關貿協議、技術壁壘、知識產權、化學品安全條例等)保護本國企業存在和發展,我們的政府也要利用相應的法律保護國內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4.國家要維護和珍惜國內鈦白粉行業40年來自主創新成果,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和空間,使中國鈦白粉行業真正壯大發展起來,充分利用好中國豐富的鈦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