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貿易是南方國家新救贖?

2008/01/03

新的一年起始,2007年全球經濟經歷了次級房貸風暴延燒效應,眼看新的一年歐美各國的金融信用市場可能將有進一步的重創,人們開始將眼光帶往新興國家市場,尤其是近幾年高度成長的「南南貿易」,這除了成為能否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話題之外,這種貿易流翻轉的進一步深化,能不能形成新的全球貿易地理?

其實從二次大戰後,從殖民地位獨立的南方國家,就面臨到嚴峻的發展問題,不論是「進口替代」,又或者是之後的「出口導向」,不是失敗,就是仍無法擺脫歐美國家資本技術及市場依賴的問題。南方國家之間的交往,又因為民主及共產國家之間的冷戰格局下,常常僅有政治聯盟的作用。所以在1982年,成立於1964年的南方國家77國集團,開始倡議「發展中國加全球貿易優惠制」(Global System of Trade Preferences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GSTP),期望擴大發展中國家間的相互貿易和經濟合作,從來推動經濟發展。到了2004年,已經進行了第三輪談判。

這幾年,南南貿易量的金額不斷攀升,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2004年的南南貿易額為5620億美元,比1995年的2220億美元大幅攀升,而南南貿易額占發展中國加貿易總額已經為26%。

但南南貿易仍面臨到一個嚴肅的挑戰,各個南方國家仍得面臨自己的問題、與歐美國家的依賴程度及對發展問題貧乏的想像。例如77國集團在成立之始,其實是在「進口替代」的想像下,進行各種原料開發、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主動權,並採取驅逐外國資本及國有化的策略進行資本積累。到了1982年,經歷了全球經濟不景氣,GSTP卻是按照當時新自由主義理論,也就是透過關稅減讓、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邏輯進行設計,這是會讓南方國家更發展,或更暴露在全球化風險中,值得探索。

而近期的南南貿易固然在貿易額上節節攀升,但卻有許多問題值得探究,第一,南方國家之間的貿易,有多少比例是本國資本投資所得?最終商品消費地又是何處?第二,近期備受關注的第三世界「主權基金」,不僅在各國股票市場大肆收購跨國企業股票,更開始買回本國企業的所有權,這表面上被稱為「新國有化」,但這除了是這幾年各新興國家經濟發展的財富積累之外,但其中泡沫也是原因之一,未來的負面發展不容小覷。第三,各個南方國家面對的問題不同,也各自組成了小型區域發展集團,這會是發展的大力丸還是絆腳石,仍待釐清,例如1970年代時,因為當時雖然南方國家有經濟結盟的形式,但其中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按照自己的戰略,抬升油價,這固然符合南方國家奪回經濟主導權的戰略,但卻也連帶造成其它南方國家的經濟重創。最重要的,就是目前南方國家仍以美元或歐元作為外匯積累、貿易計價的單位,這等於仍必須賺取美元或歐元進行貿易交換,經濟主權仍掌控在歐美國家手中。

總而言之,南南貿易得觀看的不僅是歐美等開發國家的掌控,各南方國家又是如何看待彼此的經濟合作和發展模式,是否真能達到經濟主權獨立甚至縮減貧富差距,更是自己重要的課題。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