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企業生產行為守則指南─來自南方的聲音(A Critical Guide to the Corporate Codes of Conduct: Voices from the South) 作者:Monina Wong, Apo Leong, Junya Yimprasert, Chang Dae-oup 中譯:劉惠敏 出版單位: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Asia Monitor Resource Centre) 出版日期:2004年3月(英文版)、2005年12月(中文版) ISBN:9627145298(英文版)、9627145238(中文版)
話說上回我們提到從企業經營角度出發的企業社會責任、其視角是把企業社會責任化約為各式各樣的「生產守則」,這回我們就來介紹非政府組織(NGO)的觀點,看他們如何對「生產守則」提出批判。
這本書的出版單位「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AMRC)在2001年發起了「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Asian TNC Monitoring Network),目前共有亞洲地區10個國家超過20個NGO及工會組織的參與,目的在監察亞洲本地跨國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並試圖標舉出有異於西方消費者抵制取向的、更基層跨國串聯的反血汗工廠運動模式。
不過在客觀現實上,亞洲地區的勞工團體都是缺乏資源的,所以至目前為止並未能實際串聯起一件成功打擊跨國企業的案例,網絡大部分的活動在於促進教育培訓與組織經驗的交流,及勞工議題的調查研究。本書即為「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研究叢書系列的第一冊。
在介紹本書的內容之前,我們先把各式各樣的「生產守則」做些層次上的整理:首先是聯合國及國際勞工組織等國際政府間組織的公約;其次是SA8000及ISO14000等國際商業認證機構的標準化規範;再來則是國際間產業同業公會自訂的紀律、或品牌商要求其下游供應商必須遵守的守則等。
這些規範跟國家法令不同,缺乏強制及懲罰機制,即使聯合國對其會員也只能道德勸說,其中唯一可能的執行機制就是從市場供應鏈的環節下手。也就是說,透過消費者抵制運動向品牌商施加壓力,透過品牌商來約束實際從事生產的供應商。而品牌商及供應商為了規避責任,其典型的做法就是像台灣的企業一般,運用各式各樣的生產規章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
這本書除了介紹國際間各種生產守則之外,其餘的篇章便是在批判這些生產守則的實際運作狀況。最常見的就是虛應故事,供應商只在檢查人員來的時候才做個樣板,或教工人回答標準答案。眾所週知,台灣很多企業內都有一名ISO小姐或先生,一但工廠獲得認證,往後的表格便由這名小姐或先生照舊抄寫,真是標準化操作程序的極致。
當商業式認證逐漸失去公信力的時候,近年來在西方興起的,則是國際NGO組織自行設立的生產規章及監督機制,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勞動權利團」(Worker Rights Consortium)針對美國大學校服供應商設立的規章。
但不論是商業的或NGO的監督機制,如果缺乏基層勞工的組織性力量,到底能實際給品牌商多少壓力?一個缺乏基層勞工組織力量的工作現場,是不是在檢查人員離去之後便缺乏保障?回到勞工運動的根本,如果只談引用第三者的外力(例如:西方消費者的抵制)來維護勞工權益,那是否更容易使運動依賴於外力、而勞動三權的角色更加被忽略呢?
這本書的第七章便是在論證,有些NGO以「好的勞動條件才有好的生產力」這樣的訴求來吸引企業加入生產守則、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勞動條件與企業獲利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所以運動應該回歸到基層勞工的跨國串聯上。「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試圖提出不同於西方消費者抵制運動的取向,亦即是基於如此的原因。
可惜這本書還沒發展出其他層面的論述。比如說,我們上回提到了,有些進步的西方工會支援第三世界勞工組織工會,或推動在跨國企業內簽訂跨國性的、有強制約束力的團體協約,或積極聲援第三世界勞工的抗爭以對抗跨國資本。雖然目前缺乏亞洲本地的例子,但是大家可以回顧台灣團體也曾參與的、發生在中美洲的台商血汗工廠跨國爭議:那就是年興尼加拉瓜廠及台南企業薩爾瓦多廠的爭議。
苦勞在承接敬仁勞工中心的部分業務之後,目前也是「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的成員團體,不過說來慚愧,一直到中文版印出來之後,我們才知道原來有人把它翻成了中文。只是一直不見在台灣有關於這本中文版的公開推廣活動,這次藉著這個機會,一方面當作是與官方說法的對照,一方面是宣傳這本書。目前已經寄送至若干圖書館,經過一些時日的編目工作,相信不久之後大家就可以在一些圖書館找到這本中文版,至於英文原書已經可以在幾個圖書館找到。
本書英文版全文下載(PDF格式)
延伸閱讀: 企業社會責任作為經營術的一部分 談《責任與利潤─台商全球化新經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