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四股社區鰲鼓夢

【人與自然】四股社區鰲鼓夢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陳志昌 剪輯 陳忠峰

 他是回鄉的設計師,也是海上的漁夫,更是一位願景的推手。四股青年蔡恭和,回到故鄉創業,卻一頭栽入社區再造的工作中,成為生命中美麗的插曲。於是,在鰲鼓濕地旁的小小村落裡,一個關於濕地上的桃源夢,開始起飛。

 開動父親的膠筏,回鄉二年多的蔡恭和,像一位海上的老手,熟悉海中的航道,前往捕抓鰻苗的漁場。空中不時響起戰機的超音速呼嘯聲,原來這個海域是空軍的炸射靶場,他打通電話,確定今天不會投彈。魚網中的鰻魚苗,數量永遠不會比垃圾多,他用自己的力量,扮演海上清潔工,將垃圾載回岸上丟棄。

 其實蔡恭和不是一位漁夫,他只是一位想要回鄉,從事藝術創作的青年,因為夫親開刀復健,他開始學著下海捕捉魚苗。蔡恭和的故鄉,位於鰲鼓濕地旁的四股社區,算是一個移民村,四十年前鰲鼓農場開發,居民受雇成為農場工人,陸續搬進社區,形成一個小小村落。後來,農場經營規模縮小,居民轉向海上養蚵、捕鰻魚苗來補貼家用,整個社區就像一般漁村,安安靜靜的躲在海濱。

 安安靜靜的氣氛,讓楊恭和想回鄉創作,魚塭旁的小小工作室,展開他的創作事業。但是回鄉兩年,他看見村落的蕭條,更發現村落旁的鰲鼓濕地,這幾年名聲響亮,於是他有新的想法,想讓自己成為一顆社區改造的種子。他開始推動社區再造工作,並且找到許多願意幫忙的人。環境美學的藝術家盧銘世,協助居民美化自己家園,荒野協會的陳信煜幫著推動濕地保護,社區開始熱鬧起來。簡單的美化工程,雖然並未讓村落改頭換面,但是每一處布置,都是居民合作完成的作品,一個能夠讓老人休息,孩童玩耍的空間。

 讓四股社區與鰲鼓濕地共榮,成為蔡恭和的心願,透過導覽學習,想要讓外界更瞭解濕地。附近的下楫國小學生,前來參訪學習,蔡恭和帶著他們進入濕地,解說濕地的生態環境。鰲鼓濕地只是鰲鼓農場的一部分,由於混合著淡水與鹹水的不同水域,造就生態的多樣性,每年冬天吸引大量候鳥前來。

 生態的豐富多樣,讓鰲鼓濕地被列為國家級濕地,但是冬季缺水問題,讓濕地部分乾枯,減少候鳥的食物來源,蔡恭和會將漁獲的小螃蟹,放入濕地,增加濕地的生機。鰲鼓濕地目前屬於台糖土地,近年來,也朝向生態旅遊的方向規劃,但是在濕地上的捕魚行為,始終無法禁絕,嘉義縣鳥會的保育人士,自行組成巡邏隊來保護濕地。

 推動社造二年,時間不長,但是蔡恭和並不孤單,因為他知道有太多人幫著他,完成四股社區發展和鰲鼓濕地保育的夢想。蔡恭和的父親,心喜孩子歸鄉陪伴,但是更心疼孩子投入社區工作,做的勞累之後,能不能被村民接受。

 黃昏時刻,忙完社區的事物,蔡恭和回到小小工作室,開始他的創作,但是在製作可愛的高蹺(行鳥)過程中,卻依舊聽見他訴說著,關於四股發展的夢想。一個人能愛故鄉有多深,在蔡恭和的眼神中,堅定的說明一切。

【封面故事】當牧場變工廠 採訪/撰稿:黃康妮 攝影:葉鎮中、陳忠峰 剪輯:葉鎮中

我們過去熟知的牧場, 其實早就演變成為一座座的工廠, 那些蛋雞、肉雞、豬、牛等農場動物, 現在早就成了一部部生產機器。表面上, 牧場變工廠的好處是, 我們有許多價格低廉、來源充足的肉品可供選購, 但是這麼龐大的牲口數其實就像所有的工業生產一樣, 正在不斷消耗地球的資源, 並且產生大量的廢棄物。

【看守台灣】清境下的缺水村 採訪/撰稿:郭志榮 攝影:陳志昌 剪輯:陳忠峰

水源是生活的必需品,目前全國自來水的普及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一,但是依然有少數地區,面臨水源缺乏的問題。在旅遊熱門的清境地區,藏在山中的幾處村落,至今還是面臨缺水的困境。

我們的島 節目

首播:2008-01-18(五) 21:00 重播:2008-01-20(日) 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