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巨獸有多大,黑洞就有多深

2008/01/24

2008年1月還沒過完,不過幾項經濟指數下滑,各大金融集團勢必鉅額虧損的去年第四季財報也才公布了幾家,全球各國股市就因為美國經濟的衰退陰影下暴跌不休,2008年,會是全球經濟危機的猛爆年嗎?

前天美國聯邦儲備局(FED)緊急巨幅降息三碼,但老實說,從去年7月次貸風暴延燒以來,FED已經降息多次,一點都阻擋不了各個經濟基本面的崩解,美國,乃至於全世界,都要細想,單純的貨幣政策及財政緊急措施,現在還救得了往下沈淪的美國經濟?

當然,全球的經濟問題盤根錯節,除了生產消費面的落差依舊嚴重之外,原物料、糧食價格的飆漲,更讓全球有通膨的危機,而這次在金融體系的次貸風暴衍生而來的經濟危機,目前各國政府目前只知援助,卻少有人探討探討金融業本身的問題。

尤其我們現在僅僅看到龐大的金融集團,將不同的金融商品分拆打包再合併出售,這種肆無忌憚的複雜操作手法,不僅讓金融監理機構無從監管,就連銀行本身都無法管控,這次次級房貸就是採取複雜的債權證券化方式,以擔保債權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的方式打包出售給各種投資機構,造成到現在黑洞有多大,沒有一個政府或私人機構說得清楚。但道德譴責金融業是毫無用處的,重點在於,什麼樣的機制,讓金融業有這樣上下其手的空間。

當前如巨獸般的金融集團是在這幾年才陸續形成,這裡面尤其要談到1999年美國以所謂金融自由化為由通過的《美國金融服務法案》。這個法案的重點在於,它取消了1933年因應美國經濟大恐慌,限制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業跨業經營的《格拉斯-史帝格勒法案》(Glass-Steagall Act)。柵欄一拆除,金融業就猶如猛虎出閘,拼命併購,但這又回到了1929年經濟大恐慌前的美國金融業生態,就是一個跨業經營的金融控股集團產生的嚴重道德性風險。試想,一個經營評等的機構,卻又有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業務,要如何維持評等的中立性?像因為次級房貸才被標準普爾評定為垃圾等級的CDO,在2006年,甚至2007年初,都還是AAA的最優良等級,類似標準普爾這種球員兼裁判的公司,這陣子更是被批得體無完膚。

另外,在泡沫膨脹時期,金融巨獸的合體結構有著資訊優勢,所以越來越複雜及龐大衍生性金融商品就是超額利潤,這進一步誘使金融機構以巨額獎金獎勵投機性的短期業績,這更讓銀行原本應該多元的業務產生嚴重的扭曲,甚至將其它業務也作為投機性業務的附庸。更重要的還有社會公平性問題,這種為求超額利潤開發出來的金融商品,在泡沫破裂時,原本的投資者或是最初的債務人,是承擔最多損失的人,但積累卻早被金融從業人員以高額獎金提領入袋。

金融業的龐大及業務的複雜,又連帶使得金融監理機關出現了監管的權力和能力問題。例如台灣學習《美國金融服務法案》所通過的《金融控股法》,同時將金融管理業務統整至「金融管理委員會」,但這幾年,金管會出的大小狀況,台灣上下有目共睹。

這些自由市場造成種種的惡性反淘汰,根本沒辦法像市場原教旨主義所說,可以由市場調節,更離譜的是,現在金融巨獸更有更龐大到反正央行你不敢不救的心態,把經濟當成人質,迫使政府拿出人民的稅金來援助,所以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Martin Wolf日前撰文痛批從沒有一個行業,能像銀行這樣這樣極端地將利潤私有化、損失公有化。

目前全球對於次貸風暴會吹到什麼地步都無法掌握,其實應該這樣講,我們當初給予金融巨獸多大的權力,就會讓危機深化到什麼程度,所以除了基本救急的動作之外,恐怕現在也要重新設想,金融產業自由化的問題及如何改造及再管制,除非我們想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縱容銀行業不顧公眾利益,攫取它們不該擁有的利潤,而一再出事,不論銀行捅得摟子有多大,就摸摸鼻子去填無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