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005.05工運年鑑
編輯室報告

【編按】由苦勞網與世新社發所合作的第二本工運年鑑,記載2004.06-2005.05間台灣工運的重要事件,全書分為「大事記」與「事件補訪、評述」兩個部分,從現在起,我們特別將這一本年鑑的部分文章,發表出來,期望有更多的批評與指正,以期使我們的工作能夠更切合工人運動與勞工研究的需要,策勵更多後繼工作的推動。 ------------

這一期年鑑記錄了2004年6月到2005年5月的工運狀況,本來是預計2007年年初出版的,但是因為整個工作性質做了極大的調整,而有所延遲。這個調整是我們將年鑑「電子資料庫化」,而資料庫化後的好處是搜索的方便性,以及幫助讀者辨識出編者在編寫時的觀點。

就以搜索的方便性來講,上一期年鑑是採用時間次第的方式來幫助讀者尋找相關聯的事件,亦即,每一個新聞下頭都加註了事件前延與後續的時間記錄,讀者可以根據這個記錄來尋找資料。雖然,如此的安排方便了讀者了解事件在時間軸線上的連貫性,不過,如果讀者一開始就不知道任何單一事件的時間點,將會找不到想要的目標,再者,就算知道時間點,根據時間的次第前後找下去,也只能找到一條線索,而無法看到其他相關的重要新聞;舉例來說,任何抗爭的勝利,可能都是多條線索匯聚後的結果,若僅僅尋著一條時間的縱線,那此一結果便無法呈現出整個工運複雜的面向。因為時間次第的搜索方式僅能提供「線」的連結,缺乏整個「面」的觀察,特別對於大工會來說,所參與的事件很廣,不太可能依著時間的線索來理解,因此我們決定放棄這個記錄的方式。

本期開始,我們採用的是「關鍵字」,或者稱為「標籤」(tag)的搜索方式。讀者只要翻開本期後頭所編著的關鍵字索引,便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新聞,就像是查閱辭典一樣,可以很快的鎖定目標。值得進一步說明的是,我們把關鍵字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單純的「名詞關鍵字」,例如:中華電信、立法院、勞退、勞基法、罷工、全國產業總工會⋯等等,這完全是根據新聞內文裡頭出現的文字加以標定的。第二種類型則是「意義關聯關鍵字」,這完全是從我們編者自己觀點出發蒐羅組織而成的,例如,讀者看到「工運與政治」、「二次金改」或是「不當勞動行為」的關鍵字,裡頭搜尋到內容是編者認為屬於這些意義範疇下的新聞。如此,我們便把自己的理論視角清楚的呈現,提供了讀者觀察台灣工運的一些座標;必須強調的是,新聞記錄者不能偽裝自己「沒有觀點」,觀察座標本來便因人而異,但我們有責任儘可能完整的呈現這些視角,當然,人們不一定得同意這裡所提供的意義關聯,知之罪之,權在讀者。

而這個關鍵字的編寫,正是我們「電子資料庫化」的一個過程,未來只要年鑑繼續出版,我們就會持續豐富這個自建的資料庫,等到資料累積到一定程度,便會開放給公眾使用,到那個時候,人們將可以透過網路的搜尋,看到更為完整的台灣工運的面貌。不過,對編輯們來說,編寫關鍵字所耗費的時間,超越了我們當初天真的想像,這導致了出版日期一延再延,希望以後對此技術能夠愈來愈純熟,縮短編輯的時間,真正能做到一年一本的自我期許。

說到關鍵字,還有下列三點值得詳細交代的做法。

第一,除了知名人士、一般工會、工運組織的名字之外,尚有一些是屬於「事件特質」的關鍵字,例如:罷工、外包、裁員、資遣⋯等等的名詞。而這些名詞當中有些可能是與其他的概念重疊的,好比說,「外包」與「委外」兩個概念,意義相同,在一般寫作脈絡下,大都也是交換使用。因此,我們便統一使用外包這個詞,這純粹是因為查詢上的方便,並不是說「委外」這個詞有何不妥之處。

第二,有些概念必須要有更精準的定義,例如,我們一般所指稱的「罷工」與「關廠鬥爭」,其實是不同的事:前者指的是,當事業體尚在運作時,勞工以拒絕並且不准他人提供勞動的方式,中斷生產,憑此與資方進行對抗;後者則是說,在關廠過程中,勞工為了欠薪、資遣費或退休金進行抗爭的過程,在這類的鬥爭情勢下,「罷工」明顯的不算是種武器,因為中斷生產,本來便是資方的意圖,也不會對資方造成有效的衝擊。在這個意義下,許多的抗爭其實很難說是罷工,不論工會或自救會自我如何宣稱,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讀者可以透過名詞關鍵字「罷工」,與意義關連關鍵字「關廠」,這兩者的比對,看到台灣特殊的關廠鬥爭文化。同時,這裡也要提醒讀者,搜尋到「罷工」這個名詞關鍵字的時候,常常不代表「以中斷生產的方式,逼迫資方談判」的對抗—這通常是自我宣稱的居多。另外,在台灣工運脈絡下,尚有一種稱之為「罷工投票」的對抗策略,這個時候,我們保留「罷工投票」這個名詞關鍵字,讓讀者可以自行判斷在「罷工意圖」與「實質罷工」之間的遙遠距離。

第三,讀者在本期後頭所看到的幾百個關鍵字,皆是我們逐一討論出來的,作為第一年的嘗試,這還是一個很不成熟的做法,常理推斷,這當中必然會有許多的錯誤與不周延,此處也藉著編輯室報告的嘮嘮叨叨,懇請各位工運的先進,能夠為我們指出不足之處,提供我們進一步修改的機會。

本期除了關鍵字的使用,還增加了許多的訪談與評論文章。有的文章非常的長,像是講勞工退休金制度變革的,便接近兩萬字;有些文章是邀稿,好比說世新大學管中祥教授所談論的新聞從業者勞動權;有些文章經過受訪單位的訂正,呈現出比較符合受訪單位的意見;有些文章是相對簡單的事件記錄,提供讀者新聞背後更進一步的線索⋯等等。這些文章也許寫得並不理想、或者觀點太過淺薄、又或者失之偏頗、與當代脈動脫節,但無論如何,這些文章寫作的目的,都是希望提供讀者不同的思索方向,雖然無法包容住工運裡頭廣闊而複雜的視野,總是期待一點點的努力,能夠引動更多人對於工運乃至勞工研究的關心。

就在這個台灣工運逐漸消沈的深秋,新聞上有曾茂興逝世後人們對他歷史評價的爭論、團結工聯的誕生與內部的爭議、以及中華電信會務人員的抗爭⋯等等令人難過的負面消息,此時提筆跟讀者報告這期的編務,不免感到時代的殘酷:今日所見,不過是之前所造之因的歷史結果。這裡希望有朝一日,台灣工運的發展能夠透過嚴厲而無情的自我批判,吹散漫天的煙霧迷香,創造更多的運動想像,進而大步邁向團結與改造社會之路。

事件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