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這輛有半數人下車的大巴士會不會暴衝?」必須為施政向國會負責的行政院官員,此刻的心情只能用「戒慎恐懼」來形容。各部會雖早在去年十二月廿一日立法院休會後,就著手評估送給新國會的法案,負責法規官員仍個個憂心忡忡,「以前立委人數多還可以各個擊破,如今最害怕的就是『釘子戶』,一人反對就卡死整部法案。」
行政官員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事實上,單一選區兩票制已使國會生態丕變、立法委員權力大增。新國會一一三位立委,三、五人就可能操控一個委員會,預算、法案「生殺大權」一把抓,不但與部會首長平起平坐,行政、立法互動甚至可能出現「大立委VS.小部長」逆轉情勢。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在國會長期推動環保議題,他透露某泛綠立委為了替特定業者護航「垃圾打包機」,老是把前環保署長張國龍找到立法院痛罵,這位立委雖已落選,但新國會立委職權大增後,類似情況恐會更加嚴重。
更恐怖的是,由於新選制促使「立委地方化」,新立委挾著預算、法案審查權力,勢必要求行政部門「大力關照」選區利益。對照於藍綠立委過去的「負面紀錄」,未來發展實在令人不敢樂觀。
根據本報最新民調,國人眼中下屆立委「最不應該做的事」,排名第一正是「政商勾結」(卅八%),其次是揮霍納稅人血汗錢的「提出自肥案或錢坑法案」(卅%),以往最被詬病的「國會議員打架」只排名第三(廿七%)。第四名起依序則是「立委關說」、「作秀」、「辱罵官員」、「不開會」、「歧視女性或少數族群」、「杯葛議事」與「兼職」。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政大社會系教授顧忠華強調,第七屆立委最不應該做的事就是向行政部門勒索,變成美國國會最惡名昭彰的「肉桶國會」,如此一來,「立委的行徑就和強盜沒什麼兩樣。」
行政部門如何不被立委綁架?歷任客委會主委、立委的羅文嘉提供「過來人」經驗強調,行政首長一定要有原則,面對立委「要求」,先看合理、必要與否,然後不分黨派一視同仁,做到「不偏頗、不絕情」;因為立委也要向地方交待,部分補助有時候是必要的,但若遇到過分要求甚至需索無度的立委,「政務官一定要敢於跟立委公開辯論,才能不被立委綁架」。
走進民間,社運團體則對未來「大立委」現象憂心不已。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韓仕賢以《工會法》修正案為例,強調這類被莫名其妙封殺的重要法案,未來前景恐怕更不樂觀。
勞工團體原預期舊國會在任期結束前送給勞工大禮,因為此項修正不僅行政院無異議,立法院長王金平同意,朝野多次協商也已取得共識。去年十二月廿一日立法院最後一次院會,韓仕賢一早就率勞工朋友坐在國民黨團辦公室,希望黨團趕快在朝野協商結論上簽字,好讓法案送進院會三讀。
但是,枯坐一個半小時後,努力三年的工會法修正案宣告夭折,原因竟然是國民黨兩位自稱代表勞工的立委基於私利內鬨,國民黨團幹部遂不敢在協商結論上簽字。韓仕賢悲觀預期,「大立委現象」在新國會勢必更加猖獗,「以後只能去遊說黨中央,弱勢團體對法案的妥協度只會更高」他的心情充滿辛酸與無奈。
新國會的「大立委」們若只追逐私利,非但行政部門會被綁架,各項進步立法也將原地踏步。民眾正瞪大眼睛注視一一三位「大立委」們未來所作所為,他們固然權力大增,但也將被外界用放大鏡進行更精細與更嚴格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