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金改 不該是掏空蠶食、賤賣國銀

2008/01/21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特稿】

2008.01.21 03:00 pm

陳總統、張院長、金管會胡主委等人近期不斷強調「二次金改不會停」的同時,藍軍也傳出將全力防堵不當「二次金改」,阻止企業財團趕在陳總統520卸任前的「結帳效應」,面對在野、執政對二次金改停與不停的爭議,說穿了,只是彼此認知不同,執政黨談的是「金融改革原則」,而藍軍罵的則是「以金改之名行掏空國產、賤賣國產之實」。

金融改革,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永不停止的大工程。但改革內容是否符合全民所需、以全體大眾利益為出發,絕非為少數財團個別利益所設計規劃的賤賣改革,因此,要討論「二次金改」停或不停、只淪於口水之爭,應該是說「二次金融改革方向永不停止,但執行作法上應更公開、透明、謀全民最大利益」。

2004年陳水扁總統提出「二次金改」,當初四大構想期盼,第一,台灣的銀行「大型化」,市占率超過10%躋身全球百大銀行之列。其次是「國際化」,讓外資銀行入股投資台灣銀行。第三就是發揮官股銀行綜效加速「民營化」、第四,14家金控整併至7、8家以符合市場經濟規模。

但以政府手段直接干預自由市場經濟,擬出後立即招致嚴重批判,更甚者是由總統府內主導干預,並和財團利益牽扯不清,一度讓國內金融界風聲鶴唳,大型財團金控享有特權等傳聞不斷,更讓一銀、華銀、彰銀、台灣企銀等官股銀行從業人員恐慌、擔心遭賤賣、失業、工會抗議不斷,立院打弊連連,終於逼得前行政院長蘇貞昌2006年底宣布「二次金改暫停」,隨即改以「金融市場套案計畫」重新進行金融改革,換個口號繼續進行金融改革。

一路走來跌跌撞撞,目標結果似乎也未盡理想。以銀行大型化來說,台灣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合併後兩家銀行市占率均達10%左右,台灣銀行順利躋身至世界百大銀行的第89名,但台灣金融界完全未受此「大型化」之利益有任何進步轉變。結果真正希望見到14家金控減半合併,卻因各大財團各有影響力,2004年至今唯一原地未動的,就是財團金控的整併看不到成績。

在外資併購本土銀行上,算是「業績超前」,渣打、花旗、荷蘭、匯豐銀行分別購併了竹商銀、華僑、東企、中華銀,下周可能還有一家寶華銀行可順利賣予外銀,加上先前有安泰、萬泰、大眾銀行三家引外資進入董事會,勉強來說,是由外資替台灣接收了大半的問題金融機構,問題金融處置算是告一段落。

但在官股銀行民營化進度上,卻也因外界對「官股銀行遭賤賣」疑慮最大,目前進度幾乎停擺。原本今年元旦一次到位的台灣金控的合併過程,光是和輸銀、土銀的合併,被迫決定1至1年半後再併入輸銀、2至3年後再併入土銀,光台灣金控的整併至少耗時4年以上,看得出過程中不合理、勉強為之所耗盡的過多妥協。

目前各方關注的是,台灣金控成立後,台灣銀行轉投資金融事業持股待售,如台銀持有華南金29.3%股份、28.4%台壽、17.5%台產、6.6%元大金及7.9%第一金、15.3%台企銀,這些股份的釋出,勢必形成相關金融機構內民股股東結構的大變化,如何公開、透明地釋股,可能才是二次金改順利推展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至於各方擔心第一金控、華南金控可能在520前搶先釋股,完成少數特定金控財團的整併目的。但若以金管會主委胡勝正所稱,金控合併應由市場機制自由運行,而官股金控、官股銀行先以「提升競爭力,再來談民營化」,或許我們可以期待官股銀行釋股動作可以緩一緩,讓台灣銀行界先壯大本身的實力,再來談真正的國際競爭力,才是台灣人民真正期待的「二次金改」,而不是賤賣台灣最珍貴的資產。

【2008/01/21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