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全球氣候變遷會議是全球焦點所在,唯獨台灣靜悄悄,倒是英國駐台灣貿易文化辦事處舉辦了一場「氣候變遷與媒體報導研討會」,麥禮瑞代表在會中說,台灣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討論「令人驚訝的少」,部會首長仍反對設定溫室氣體排放量。
一位資深外交官公開質疑駐在國政策與態度實屬罕見,也正凸顯了台灣與國際潮流的脫節。台灣的非政府組織也持同樣看法;出席峇里島會議的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台大教授徐光蓉說,台灣比國際社會「差很多」,「說的比做的多。」
台灣「說的比做的多」
峇里島會議延長一天後於15日結束,190個會員國經過馬拉松式激烈辯論與妥協後,終於達成「 峇里島路線圖」,同意展開談判在2009年制訂新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協定。
歐盟未能達到要求先進國在2020年前削減排放量25%-40%的目標,文件中也沒列出各國減排的具體數字,但在「後京都議定書」時代的全球抵抗氣候變遷努力中,中國、台灣、印度等新興工業國家必然成為下一波溫室氣體管制國。
台灣在2005年的CO2(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億6,000萬噸,占全球總量近1%,居全球第22位,個人平均排放量11.41噸,亞洲第一,雖然台灣不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及《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但這些事實都說明了,國際社會不會任由台灣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黑洞。
一分官方文件就忠實反映了台灣的困境與挑戰。外交部「環境永續外交小組」的立場說明書指出:依台灣目前經濟發展模式、無法大幅節能、再生能源不易立即商業化、反對核能等,唯一能大幅減量的方式乃參與「京都機制」,在國際市場向外國購買碳排放額度,或協助開發中國家降低其高污染設施,以取得額度
台灣仍陷於 「發展或成長」之辯
由此來看,台灣目前仍陷於最原始的「發展或成長」辯論中,經濟部及經建會強調經濟成長的重要性,仍抵制對CO2定出具體限量標準,政府各部會間仍沒有共識,在這種情況下,不太可能會有一套完整、積極的政策與作法。
最重視環境變遷議題的政府部門首推行政院環保署,誠如環保署空保處長蕭慧娟所言,他們確實做了許多事情,如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實施溫室氣體「盤查、驗證、登錄」;但當環境永續發展對上經濟成長,環保署聲音似乎就小了很多。
如政府部門在台塑大鋼廠及國光石化園區等重大開發案態度曖昧,環保團體一再批評環保署沒有專業堅持,環保署長陳重信堅持不會扮演「經濟部的小媳婦」。徐光蓉則明確指出,台灣在1990年的CO2排放量為1億3,000萬噸,到2005年倍增到2億6,000萬噸,其中單是台中電廠及麥寮電廠就「貢獻」了7,300萬噸,未來台塑大煉鋼廠及國光石化園區一旦運轉,台灣的CO2排放量要維持現有水準都不可能,遑論減量。
行政院首席科技顧問李遠哲12月20日宣布,行政院初步擬定溫室氣體排放量方向,2025年時,台灣CO2碳排放總量要減到2000年水準,較目前降低40%,這是台灣首度對減少溫室氣體擬定具體方向目標。
台灣終於擬定 具體目標
在給與肯定的同時,徐光蓉認為台灣的目標距國際水準仍有相當落差,更重要的是,政府所提出的目標,沒有任何具體措施、方案,如台塑煉鋼廠及國光石化園區是否繼續推動。
溫室氣體減量固然可透過利用最先進環保科技、再生能源、生質能源、減量交易,但這只是配套工具,最根本之道還是實質有效減量。徐光蓉分析,目前國際共識是全球CO2排放量將在2015年左右達到最高峰,預估台灣到2025年的排放量將增加到3億6,000萬噸,必然成為國際社會的檢討對象。
氣候變遷已不再是單純環保問題,還涉及外交、經濟、貿易、科技、農業、產業,關係到國家總體發展,「環保外交」已成為主要國家的重點工作,如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都是由國務院或外交部主導溫室氣體的國際交涉、談判。
台灣也因此面對一個特殊挑戰,中國是全球最大CO2排放國,在峇里島會議中,中國反對強制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堅持已開發國家應為表率,但在妥協下,中國同意自願減量。外交部官員認為,未來無論中國對國際作出任何承諾,台灣的減量壓力將增大。
根據峇里島路線圖,聯合國將在2009年制定新的減量公約,台灣如不能交涉爭取有利減量條件,對台灣外交、經貿發展將造成重大衝擊,有遭到貿易制裁的憂慮。
台灣外交部、經濟部、環保署、交通部、農委會官員20多人,加上學術及環保團體代表共有50多人出席了由聯合國主辦的峇里島會議,他們沒有遭遇任何政治阻擾,這也顯示了聯合國環境計畫署(UNEP)等國際組織期望台灣在對抗全球暖化運動中,能有所貢獻。
call out
聯合國將在2009年制定新的減量公約,台灣如不能交涉爭取有利減量條件,
外交、經貿將承受重大衝擊,有遭到貿易制裁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