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選戰 造成價值歷史混亂

2008/02/18

「職業學生」和「抓耙仔」兩個辭彙,是台灣專制時代的產物。國民黨習慣用「職業學生」來指控反對派(不管是中共還是民進黨)的青年幹部,或是支持反對運動的青年,他們或是以學生身分掩護其「革命工作」,或是以學校為基地開展反對運動。八年代以來的學生運動中,不管是所謂的「學運領袖」,還是如筆者一般的小螺絲釘,往往都被校方貼上如此的標籤。至於「抓耙仔」,當然指的是國民黨以「打進去、拉出來」手法滲透到反對運動陣營中的爪牙,是反對運動者所恐懼、擔憂與仇視的對象,國民黨也善用反對運動的「抓耙仔」恐懼症,從中運用,讓反對者互相猜忌、自亂陣腳。

「職業學生」戰「抓耙仔」

這些專制時代的產物,並沒有隨著台灣表面的民主化而消失。在歷次選戰中,反成了藍綠雙方鬥爭的工具,造成了極其錯亂的場景。過去的反對運動陣營,如今拾起了國民黨的餘唾,回敬馬英九「職業學生」的帽子。更荒謬的是,過去威權政體的成員,現在反過頭來指責政治對手是替國民黨服務的「抓耙仔」。我們應該問一句︰如果當「抓耙仔」是錯誤的,那麼佈建「抓耙仔」的政府╱政黨又豈能在政治上、道德上逃避究責?如果國民黨在政治上、道德上是基本正確無瑕的,那替國民黨政府服務、充當「抓耙仔」又何罪之有?

「職業學生」和「抓耙仔」的話題,成了兩大黨拙劣的泥巴戰,而關於約制國家暴力與伸張民主人權的嚴肅課題,卻從來不是兩黨的核心關懷。馬謝兩人的過去當然應該攤在陽光下,但即使馬謝遭控的罪狀成立,也僅僅是一種對政治黑暗和歷史真相的「選擇性揭露」。在人民的立場,藍綠兩黨不應該逃避如下的一系列追問︰

如果當「抓耙仔」是該被譴責的,那麼國民黨為何可以不斷迴避它在專制時代運用情治機關製造的種種罪惡?在國民黨厚重的檔案櫃中,是不是有大量被深埋的檔案資料應該被公開?一直宣稱要「連結台灣」的國民黨,為何如此不願連結自己的歷史責任?

「轉型正義」與國民黨的黑暗過去,一直是綠營慣用的選戰工具。然而,這八年來掌握國家權力的民進黨,何時公佈情治單位長期以來監控民眾、斲傷人權的紀錄,何時戮力改革情治機關,矢志杜絕國家暴力的濫用?

呼籲馬謝公開政治黑幕

馬謝兩陣營,你們是否願意宣示︰不管是誰當選,都將和對手共同努力,一方面公開專制時代無數政治黑幕、人權迫害的真相,一方面對於過去的歷史錯誤進行深刻的反省,並透過對話尋求台灣社會的和解?

過去的加害者,不願反省,迴避責任,有的人享盡富貴榮華,有的人在新朝搖身一變,繼續身居高位,也有人準備班師回朝。新的統治者,不但把歷史悲劇拿來當廉價的鬥爭工具,更走著國民黨的老路,濫用國家權力,甚至不時拿出「戒嚴」和媒體控制來恐嚇反對者。面對這兩大新舊統治集團,人民難道永遠只有「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卑微選擇嗎?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