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鶯部落拆遷
台北大學三峽校區座談與樂團演唱會

2008/03/01

身為台北大學的學生, 可曾知道在連接三峽與鶯歌三鶯大橋下有個阿美族三鶯部落的存在? 現在,他們在2/28被台北縣政府強制拆遷 你是否願意花時間來了解這件事情?

紀錄片導演馬耀、比吼在1998年曾經製作過「天堂小孩」呈現了三鶯部落十年前被縣府拆除的故事,透過安靜的影像語言,我們可以看到阿美族小孩如何在家園被拆除後,又開始重新在這裡蓋起自己的家。影片中的小孩已經長大,現在仍居住在三鶯部落中。

十年後,現政府仍然忽視這群被壓迫的底層都市原住民的存在,仍然用十年前的手法要將都市原住民趕到城市更外圍,想要讓這些人的故事消失。都市原住民影像協力小組製作了一篇影音專題報導:來參加的朋友可以透過影片先了解三鶯部落的事件。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2756

現場將會放映 1.紀錄片﹝天堂小孩﹞導演 馬耀 比吼 2.三鶯部落2月21日拆遷報導(都市原住民影像協力小組製作)

事件分類: 

回應

周錫偉最喜歡醜化學生!他故意用學生,來表示這些都是乳臭未乾的小孩,只會造反,搧動群眾,而媒體也是這樣偏剖報導,這部紀錄片以台北大學學生為訴求,馬耀比吼希望北大學生能自覺嗎?
三峽北大附近炒地皮最嚴重,北縣長最自豪,但是北學生怎麼看這件事卻是令人好奇!!

我是台北大學的學生
很感動我們學校在國立兩個字的框架下 還能保有珍貴的教育本質

多元與尊重
這幾個字千萬不可以再被政治語言綁架了
太多漂亮的話 漂亮的造勢場合 漂亮的政策白皮書
卻也造就日後太多的偽多元與政治暴力

除了看著他們委屈 感嘆自己又造就了什麼樣的政府巨獸
除了殘破的憤悶 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既然已經發生 既然又發生 該如何凝聚一套有效的對策回擊?
或者說是 更有力量的一群人 而不再是零星的個體 零星的影片 零星無奈的原住民朋友

當天的我不在學校 若我當時坐在那個教室裡
情緒激盪之餘 我會想想 既然權勢的制約是民主 是公民意識
我們該如何跨越被邊緣化的論述
在沒有足夠主流媒體能見度之下 該如何讓大眾了解 或者說 感同身受
這是我想問的

馬耀 比吼 的努力不是不夠 而是如何能與那些"不同的"產生對話
也就是說 不是區隔性 證明性的紀錄 而是促進參與性的"文化了解"
族群融合並不等於族群特性散盡 有些中介物不過是溝通媒介
例如國語語言 讓"其他的"有共鳴 是核心價值能擴散的利基
例如原住民籍的棒球好手 黑人的hiphop音樂
星光幫中歌聲嘹喨的葉瑋庭
即使引來主持人錯誤的語言 卻也使得主流偏差印象必須矯正的共鳴
即使是主流的舞台 也可以是一種差異了解的工具

努力的人要靠有利的舞台與工具 只要還保有相對自主意識

如果我們能用更多軟訴求 而非絕對的悲情 當然還可以靠一些年輕人的創意
不過這當然不容易 畢竟現在的大學生是尷尬的漠不關心者
學校教育當然重要 但如何利用教育鼓舞行動力更重要

甚至可以利用年輕人的參與動機 借力使力 讓他們從不管網頁製作 影音拍攝 kuso嘲諷政治霸權的過程中
學習不同於他們的生活 他們的族群記憶 他們的多元認同
這真的很重要

今天再多的批評政治都已累了 民主台灣好形式化
如果狀況是這樣 我們是不是應該循其他脈落前進呢?

當然說起來簡單 不過這也是我的小小建議 衷心希望台灣人能多一點愛台灣的心
愛台灣並不是支持某個聲稱會保護台灣的候選人
而是了解每一個族群 尊重參與每一個族群
不管是看書 做報告 寫部落格 特別是年輕人
真的需要我們表達再多一點額外的熱情予這塊土地的每一個角落

而不是當某個新聞畫面 某個平凡的漢人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