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總統候選人簽署反對置入式行銷」運動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08/03/09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傳播學生鬥陣推動總統候選人承諾反置入式行銷

2008.03.07

這幾年,台灣新聞媒體普遍存在嚴重的置入式行銷現象,其中政府是最大的廣告主之一。2003年「國家施政宣導及公營事業商品廣告之媒體通路組合案」新聞局以10億9千萬元的政府經費進行行政院內十八個部會的媒體集中採購,更指明以「置入式行銷」來進行政策宣導。根據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姚文智,在2005年的一場研討會中表示,從2003年至2005年,共兩次政府媒體通路集中採購案將近20億的預算中,部分經費是用來進行媒體(包括節目與新聞)置入式行銷;而2008年行政院看守內閣透過新聞局曾公開指出,將投入2億6千萬元採購文宣商品,其中又有多少金額是採新聞置入式行銷方式處理而不可知。

置入性行銷即是行銷學上的「產品置入」,新聞置式性行銷就是:以付費的方式,透過不醒目的手法,將付費者所欲傳達的訊息以新聞包裝,進而達到影響閱聽人的目的。不同於廣編稿會註明為廣告之方式,因此許多民眾誤以為就是經客觀採訪所得之新聞。

監督本是媒體之天職,也是公共服務與自由民主之體現,所以民眾面對新聞資訊時較願採相信之正面態度,而不同於一般的廣告或政令宣導;因此,當置入式行銷透過新聞的方式播送後,即變成了蓄意操弄資訊、欺騙大眾的行為,民眾從此將如何信賴新聞媒體?民眾又如何得到資訊來監督政府?新聞學界也一致認為,置入式行銷已嚴重違反新聞專業,甚至成為官方變相干預新聞的手段之一。

雖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已於「通訊傳播法」草案中訂定相關法令,然而草案進度嚴重落後,甚至還未能送入立法院進行審議;加上此法只針對電子媒體,未能全面涵蓋所有媒體。因此,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認為,唯有從根本解決,剷除戕害新聞專業、公正性的源頭,才能正本清源。

我們認為,置入式行銷的爭議必須「拉高層次,一次解決」,唯有由未來的總統明確承諾,才能讓媒體免於受到國家機器的不當干擾;只有總統候選人的連署、表態與信守承諾,才能讓危害新聞專業的「置入式行銷」徹底從新聞專業中消失。

因此,我們強烈主張:「總統候選人要公開表態,並連署宣言,在當選後的總統任期內,不再編列任何預算進行置入式行銷於新聞節目與新聞報導內,並加速國內相關法令之修訂,以杜絕任何形式之新聞造假與媒體言論控制。」

我們也深刻體認媒體肩負拒絕新聞置入式行銷的責任,承續記協及其他媒體監督團體反置入式行銷的一貫立場,我們也在此強調,政府、媒體本身應做到下列事項: 1.政府所進行的政令影像、文字宣導,必須與媒體之「新聞」做明確的切割。 2.政府所進行的政令文宣,不得變相以座談會、專題報導及任何新聞形式呈現,而是回到廣告形式,並須明確加註:「廣告」、「政令宣導」等字樣。

發起人: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傳播學生鬥陣

連署網址 http://campaign.tw-npo.org/200803622372700/index.php?serial=200803622372700

主題: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

回應

新聞學理論必須落實在新聞環境,如果新聞環境出了問題;絕對是社會的災難,媒體為了生存,用新聞換銀子,傷害了新聞,最遭的是,記者被壓迫著,只能關心「特定新聞」,真正的弱勢聲音受到排擠,這是社會的不幸,也是台灣新聞專業的不幸。這篇文章,是多數具體例證之一。
***************************************************
目擊者雙月刊:2006/03

前言:
台灣人三月瘋媽祖,媒體這幾年也開始三月瘋媽祖。一則接一則疲勞轟炸式的新聞報導,如果真符合新聞價值,倒也令人無從置喙﹔然而事實卻是,躲在這一連串SNG現場、長時間、連續性報導背後的,其實無關新聞與宗教,而是一場媒體與廟方的商業交易。

文/葉子佳
號稱是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的大甲媽祖進香遶境活動,深入探究,無疑是媒體商業手段操演的結果。換言之,就是置入性行銷最典型而鮮活的實例。

每年農曆二月,打開電視機,跑馬燈、快、新聞,大甲媽祖進香遶境的消息便充斥第四台,從鎮瀾宮擲筊決定遶境日期、起駕時間、誰是超級與明星轎夫、隨香抽獎等周邊系列活動,不論是否真有新聞價值,幾乎大小全包、「無役不與」。

到了起駕當天,24小時新聞頻道,動員數組人馬,SNG亦步亦趨從頭跟到尾。遶境期間,即便只是照慣例平順地進到村落,深入鄉間小路,依舊可以當成重要新聞,每節必播。駐蹕各鄉鎮市廟宇、到新港進香、回鑾等,全都是電視台聚焦的焦點。俗話說「三月瘋媽祖」,台灣的有線電視台,在農曆二月時,「大甲媽症狀群」必然發作,全台的觀眾視聽,則被徹底的疲勞轟炸。
媽祖遶境媒體詳細報導
「大甲媽進香遶境是新聞嗎?」當然是!縱使這是一項每年行禮如儀的慣例,遶境過程也鮮少有任何突破和創舉,但對廣大的媽祖信徒而言,它仍值得重視,媒體當然也不能輕忽。只是,逾越新聞專業判斷,以全天候重要新聞時段,一而再、再而三地大肆濫播,說是新聞需要,倒不如說是第四台的金錢需要,要來得更貼切些。整個遶境活動「新聞」,「鑲金擱包銀」,難以說服閱聽大眾。

「媒體是很現實的,尤其是電視台,分秒皆金,若非砸下重金,怎麼可能做『地氊式』的報導。」一位長期主跑北港媽新聞的資深同業如是說。他強調,宗教的遶境進香活動,其實都大同小異。若以媽祖論,要說特別,應該以苗栗縣通宵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到北港朝天宮刈香遶境為最,因為這項進香活動,不假車輛為交通工具,全程步行,是全台步行最遠(來回四百多公里)的進香團體,而且遶境路線,全由媽祖決定,行蹤飄忽不定,令人難以捉摸。

對於台灣中南部媽祖信仰由來、傳奇瞭若指掌的吳姓新聞同業也指出,除了大甲鎮瀾宮、彰化南瑤宮,同樣具有百年歷史淵源的台中縣新社鄉「九庄媽」,也擁有難得一見的廟會傳統,獨特的祭祀體系,透露了昔日漢人與原住民爭奪墾地的族群衝突,讓人看到媽祖從海神,神通廣大成平地穀作的「雨神」,更深入到山區。「九庄媽」和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雲林縣「六房媽」一樣,沒有固定奉祀廟宇,由數個庄頭輪流來供奉。

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梧棲朝元宮,則保有「海祭」的古老科儀,信徒每隔數年,在海邊舉行海祭,慎重製作「聖駕船」火化,恭送媽祖出航到大陸會香,獨特的古老宗教習俗,也反映了台灣移民社會與兩岸關係。

朝天宮曾想跟進砸重金

綜觀這些媽祖信仰,獨特之處,絕不會亞於大甲媽,可是,唯獨大甲媽集媒體三千寵愛於一身,遑論媒體從業人員,就算是一般閱聽大眾,也可以一眼洞悉其中新聞極力操作的深刻鑿痕。

原為台灣媽祖廟龍頭的北港朝天宮,眼看始祖地位因鎮瀾宮的崛起而搖搖欲墜,董監事會也曾針對是否要仿效鎮瀾宮,砸下重金由電視台統包宣傳北港媽祖遶境活動,進行唇槍舌劍的論戰,幸好最後在大多數董監事堅持拒絕商業化的情況下,提案被否決。

鎮瀾宮的祖廟在哪裡?

百年前的鎮瀾宮,因為牛販集結前往北港販賣牛隻,踏出轟動全國的「八天七夜」宗教行旅。大甲媽祖進香活動規模,雖然號稱全台最大,但鎮瀾宮卻不是台灣最早的媽祖廟,鎮瀾宮為了擺脫是北港媽祖廟分靈的陰影,爭取地位,七十六年突破政府禁令,秘密往湄州進香,迎回湄州媽祖,闢室興建父母殿,並在隔年發動「大甲媽是否為北港媽分靈」的爭論,從此把嘉義縣新港改為遶境目的地,「交香刈火」的進香儀式,變成「祝壽大典」,自稱是全台媽「祖」廟,企圖改變自北港分靈出去的事實。

一位資深媒體人感嘆:「身為媽祖神僕的人類,竟可以如此玩弄神靈。」朝天宮為鎮瀾宮的母廟是不爭的事實,在大甲媽遶境尚未改道新港前,每年都到朝天宮「刈火」,就是最有力的證明。信徒深信母廟「靈力」比較強,「刈火」係分靈子廟為保持神力的宗教儀式。

各宮廟爭相給記者茶水費

記者也發現,有較激進的媽祖信徒,認為鎮瀾宮行舉有失宗教倫理,身為晚輩,卻轉而以長輩自居,根本就是逆道背祖,於是,一些老信徒選擇仍然沿著舊路線,前往北港參拜北港媽。

不過,在大甲媽祖廟方砸下重金宣傳多年的情況下,北港媽與大甲媽的分靈之爭,終究被人逐漸淡忘﹔甚至,近年來有不少廟宇,見鎮瀾宮媒體操作成功,紛紛起而效尤。

沒有鎮瀾宮動輒數百萬元的大手筆,許多中小型廟宇,改從記者身上下功夫,只要來採訪便給錢,廟方還相當上道地以「茶水費」、「交通費」、「點心費」等各項名目稱之。雲林縣麥寮鄉拱範宮的大年初一搶頭香活動,近年來就頻頻在農曆春節期間,躍上各大電視台,甚至登上頭條新聞。據了解,一般廟方給記者的價碼是每人五千元,不少同業趨之若鶩。

此外,沾上大甲媽遶境駐蹕之光的西螺福興宮,也如法炮製,在大甲媽遶境隊伍停駐當晚,由包攬相關活動的電視台,進行全程的現場轉播。據了解,此舉耗費雖比不上鎮瀾宮,但由於保證播出,價錢當然也不低。

有位曾在廣告公司任職的媒體人強調,這就是公關。他認為,大甲媽的包裝、行銷,是很成功的廣告手法,即便商業化又何妨,其取代北港媽,成為台灣媽祖廟馬首地位,躍登國際的最終目標已經達到。媽祖徒眾,你們認為呢?

目擊者雙月刊:2006/03

媒體選擇最糟的角度報導 沒有深度分析與批判 成為採訪對象傳聲筒
文/本刊編輯部

前言:
冬瓜標娶媳被平面、電子媒體輪番全面炒作,從去年小冬瓜訂親、拍結婚照、迎娶、禮金、顏家老三顏宏全的女友也是大美人等等,都成了新聞炒作焦點。回顧這些電視台報導,有太多美化這對未成年懷孕結婚的小新人、把這場「奉子成婚」婚禮誇張渲染成「世紀婚禮」的怪誕報導。

一個資深媒體人這麼批評:「媒體選擇了最糟的角度報導,沒有深度分析與批判,成為採訪對象的傳聲筒,把這些有爭議的人事物愈寫愈傳神、愈報導愈誇張。」的確,回顧顏清標娶媳的諸多新聞,在在令人搖頭。

以T台報導為例,記者強調:「顏清標么兒要成親,有乃父之風」,媒體不敢直述顏嘉儀未成年生子娶妻,而是拐彎抹角暗指顏嘉儀「有樣學樣」,甚至把「小爸爸」極正面說成「早婚是顏清標家族的傳統,顏清標十七歲結婚,三十五歲當祖父。顏家前一次辦喜事是十年前大兒子顏寬恆娶妻…這次小兒子顏嘉儀十六歲還在唸高一就要結婚,顏清標特別慎重…」「小倆口已經合過八字,命理老師稱讚新娘子,很有幫夫運。命理師:助夫旺子,是最好的八字!」「顏清標相當滿意這門親事,低調而隆重,他說男女交往要負責任,一向是他對兒孫的家訓…」「蘇爸爸誇讚女婿顏嘉儀又乖又單純,還說小倆口緣分到了,一切隨緣。」

而記者以炒八卦心態濃厚,T台強調「一家都美!顏清標親家母女像天仙」,E台則在報導「懷有身孕的新娘蘇毓涵,今天穿一襲量身訂作的白紗,蓬蓬裙巧妙地遮住微凸的小腹,脖子上一條超粗的金項鍊引人注目;新娘媽媽也不遜色,身材高聎美麗動人,一套合身的旗袍,出自世界旅遊小姐冠軍沈佳惠同一家旗袍公司」等浮面內容呈現新娘母女的互動。
300萬元的鑽戒很便宜?
「婆婆幫新娘挑了一顆三百萬的三克拉心型鑽戒。新娘自己比較保守,買了一個五千塊的山茶花金戒指,但她也幫老公挑了一個價值百萬的兩克拉男鑽戒」「顏嘉儀說原本偷吃禁果,還害怕爸媽修理,沒想到雙方爸媽都愛護他們,促成這件大喜事,未來他要更孝順父母。」負責報導這則新聞的記者都知道,顏嘉儀從訂婚、結婚的聘金、首飾、喜宴…等,所有費用都是由父母張羅,新人都是未經世事的高一生,非常幸運的是「懷孕後,可以由父母來幫忙收尾,從訂婚、結婚都由父母包辦」,而記者在這則社會、民間人士都認為「傳統不夠光彩」的新聞上,卻逆向操作報導,一方面稱:「新娘…保守,買了一個五千塊的山茶花金戒指…」,另一方面則把顏家幫一對才高一的新人購買三百萬三克拉鑽戒、兩克拉鑽戒的奢華行為播出,未作任何評論。
E台在報導中更直言:「蓬蓬裙設計,巧妙遮住懷有身孕微凸的小腹,價值三十萬,脖子上一條超粗的項鍊…,價值大約七、八萬,手上幾只樣式大方的金戒指,價值大約五萬元。」「合身剪裁襯托出蘇媽媽的好身材,價值約三十萬,再搭配一條也是價值三十萬元左右的貂皮披肩…,蘇家母女一出現,成為鎂光燈的焦點。」

一位資深記者指出,電視台處理冬瓜標娶媳真的太誇張,在冬瓜標娶媳的相關新聞中,媒體不但毫無批判力,甚至還「配合演出」,將一件原本是大人燙手山芋、弄不好立委爸爸要吃官司的事件,一百八十度扭轉成風風光光的世紀大喜事。
小冬瓜敢負責,很勇敢?
對於顏清標娶媳引起社會各界爭議後,媒體並未針對「高中生懷孕結婚」一事要求家長們說明,反倒是在社會各界已出現負面罵聲,媒體才「慢半拍」作了回應。TVBS報導:「立委顏清標十六歲小兒子即將和小女朋友步入禮堂,外界傳出質疑聲,顏首度出來替兒子說話,他說,實在很抱歉,不過至少兒子敢負責,很勇敢,顏清標也謝謝外界,祝福這對『小朋友』。」「少部分的人不認同,我在這裡也感到抱歉,但是我覺得是一個負責任,不然的話,很多小孩子喜事卻怕爸爸媽媽知道去墮胎,我想這個是不好的,我想我小兒子也是滿勇敢。」

「我兒子說有了要訂婚,我剛開始跟他說我不會打算,叫他去問阿公,他又說我再講一句如果你要罵我或打隨便你,你以前要結婚也是跟你老爸說,有跟你爺爺說嗎?被他搞得又好氣又好笑。」

「這對新人怎麼拍都好看,可是攝影師怕他們會怯場。婚紗攝影:一、二、三,帥哥嘴巴嘟起來!靠近!忍耐!眼睛看過來!不要動喔!新娘好美!好美!好像洋娃娃喔!」

T台在報導中,沒有批判內容,頂多:「一開始知道女兒已經懷孕的事,蘇爸爸原本生氣不能接受,但看到女婿顏嘉儀對女兒百般呵護,加上顏清標多次上門提親,加上還商請立法院長王金平親自下聘,蘇家兩老才終於點頭答應這門婚事。」「只是女兒才十六歲,年紀還小,就要嫁為人婦、當媽媽,蘇爸爸難免還是有點擔心…」
裝潢不到300萬,節儉?
E台也有不少誇張的報導,「顏清標月底娶媳,經過一百天的趕工,顏家大宅終於落成…」「關於兩人新家,偏好的是簡單素雅的風格,雖然沒有太豪華的家具陳列,但處處都可以看到顏家的用心…,小倆口的客廳是設計師為兩人設計的…,寶寶要睡的房間,則有顏清標的囑咐,一定要用松木地板…,顏家裝修看似大手筆,不過其實有些鋁窗都來自爺爺房。要裝修,節儉是最高原則!因此五層樓裝潢費不到三百萬,家具費也用不到六百萬。」
在這場新聞混戰裡,平面媒體算是比較有批判力的,例如聯合報,除了在隔天有篇特稿檢討外,黑白集更直接檢討這場婚禮。過去聯合報也曾在顏的小兒子訂婚時,以一篇「小夫妻新聞」來隱喻。不過這些持批判角度的文章,效果都十分有限。

目擊者雙月刊:2006/03

官員帶著150萬元要買某報舉辦的活動門票…,條件是把某記者調線

文/墨非

「又要批評我們,又要跟我們要廣告,便宜都讓你們記者佔盡了。」一位地方政府官員曾這樣怒斥一名新聞同業,遇到這樣的狀況,有的同業摸摸鼻子走人,不想多說什麼;也有人耍賴:「那有!那樣怎能算批評,而且這是上面改的,事前我又不知道,大哥,你嘛幫點忙吧!我們壓力很大的。」
從事媒體工作一、二十年,很容易緬懷早年的流金歲月,除當時年輕,對新聞工作充滿熱情,懷抱一份正義理想,自認可秉春秋之筆寫盡世間不平外,那時的社會風氣對所謂「無冕王」總是敬畏多於厭惡,那時經濟景氣佳,鮮有報社推動「業採合一」,年節獎金豐厚,早期最叫人艷羨的莫過於聯合報的記者,稍有點年資者,一次年終獎金就能領二、三十萬元;如今,剛過完的農曆新年,中時的基本額度0.25個月;聯合報0.75個月計算,這樣的年終獎金可說是兩大報前所未見,且記者的薪水稿費津貼都大幅調降,對照許多線上記者為拉廣告或賣門票,常常得陪上笑臉,平面媒體記者的處境非常艱困。
媒體黑暗期置入性行銷當道
業採合一,這幾年被一些規模較小的媒體奉為規臬,記者兼辦廣告業務,甚至拉廣告做業務的比重加大,迄今拉廣告比新聞採訪還更像記者的主要工作。據了解,國民黨營的中華日報,業採合一執行績效相當不錯,年初社慶、年底農民曆,靠著記者招攬廣告,並訂出團體獎金辦法,起碼有上千萬元進帳,對記者來說,很感無奈,未達目標雖不會受處分,可是攸關面子,也是平時經營人脈的展現,只得全力為之。
很多媒體工作的前輩多半會認定,台灣能夠政黨輪替成功,媒體絕對可以算是重要的功臣,不過民進黨風光執政,媒體卻進入「黑暗期」。從檢調搜索報社到要關掉媒體等不談,在經濟衰退,大環境惡劣所出現的「置入性行銷」為例。
這是官方最偉大的代表作之一,藉由政府預算來控管一些媒體的言論。目前各縣市首長多半懂得嫻熟的操作這種優勢,媒體要廣告,或許沒問題,但他們要求做的廣告必須「像新聞」的廣告,且不能只制式的歌功頌德。
一次多位南部縣市媒體人聚會、聊天後總結,南部各縣市以台南縣的記者稱得上「最可憐」。因為院轄市自有一套「禮遇」媒體方式,南部縣市裡,前雲林縣長張榮味常讓媒體感覺很貼心,高雄縣長楊秋興被公認為很照顧記者,台南市府新聞室主任是記者出身,與媒體的關係做得不錯,只有台南縣,聽起來落差較大。
官員買廣告「做掉」記者?
去年同業間傳出台南縣政府要「做掉」三名記者,其中只有一件成功,當然面對媒體質問時,包括縣長蘇煥智等高層都表明:「不知情,也不至於這麼做。」
而被要求調離的三名記者,都自認為在新聞上還沒有真正修理到人,且據傳縣府出的價碼並不高,讓記者們對自己身價如此之低,覺得還滿受傷的。某報在這兩年辦了很多活動,記者成售票員,經常為了手上幾百、幾千張的門票苦惱;某天從該報傳出,台南縣府某主管帶著150萬元要買當時該報社正在舉辦的一場活動門票,另外還有下半年的活動合作案,條件是「把某位記者調離開」,這家大報社沒有接受;這名主管又到另一家發行量不錯的媒體,表明「願意提供廣告,希望把某記者換掉」,結果也沒有成功。
媒體、學者都捲入輔選座談
這種手法,卻在另一家有涉入地方有線電視經營的報社奏效。這家報社的記者含怨離家、被調到別縣市跑新聞;該名記者調線後,反「因禍得福」,新環境竟是記者的天堂,「有機會要不要再回南縣?」他告訴同業:「不想了。」這家媒體「調動記者、逼一位特派員請辭」,後來賺到一些廣告和活動承辦權。

去年三合一選舉,地方首長做置入性行銷,大小報待遇就有很大差別,地方官認定中時、聯合及自由較有效果,幕僚主動接洽,訂出一項主題,藉這些大報的力量邀來中央政府官員、知名學者專家,以「座談會」模式捧首長,每場價碼都在百萬元上下;其他媒體只能提供點子讓首長選擇,再依首長指定題目,寫些政績性報導,每篇代價一、兩萬元,甚至更少;版面荒謬呈現一邊是「記者吹捧縣長認真治水」報導,新聞版角落又出現「選舉對手指責縣長治水不力」的報導,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很矛盾」,媒體人卻振振有辭說是「新聞平衡」。

南部還有報社是靠坐領權利金者,這些報社讓特派員包版面(一年給報社百萬元或更多費用),記者薪水特派員發,社方只負責新聞版面編排印刷,於是只要可以做人情、帶進業務,很多不是新聞的新聞依然照登不誤;這類記者每個月都要負責一定額度的廣告量,連續兩三個月拉不到廣告,只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薪水被扣,做白工。
也有些媒體在南部沒什麼報份,不給記者固定薪水,最多就發稿費而已,讓員工擁有記者身分去做業務,這幾年地方政府活動辦得多,規模不大的報社都會希望能夠做廣告,這是地方記者大顯身手的時刻,為了順利拿到廣告,首長及一些有影響力的主管更加得罪不起,也不介意偶爾提供些媒體討論的話題或行銷點子給對方;對於聽話的媒體人,自然會在一定範圍內給予照顧,其餘就要看狀況來決定如何對待。單純的廣告絕不會比一篇精彩的活動介紹報導來得吸引人,於是就以個案的方式,依媒體的版面力量訂價碼,以活動期間的新聞報導來代替廣告,讀者以為自己看的是新聞,其實是置入性的行銷。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以前,一些所謂的大報並不要求記者協助業務,記者只需管好自己有沒有跑到好新聞及大新聞,目前,似乎只有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的記者不必做業務,聯合報的關係企業常承攬活動,地方記者得協助發布新聞做行銷;中時大辦展覽活動,記者得賣門票,去年三合一選舉,更被要求拉選舉廣告,其它報紙業務的配合,更是只多不少。

目前除了蘋果日報、壹周刊外,各家媒體都有。電視台更是經常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