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台灣人真的是沒有國際觀!!為什麼,不是因為龍應台女士批評我們的年輕人不知道京都議定書的來龍去脈,而是我們的學術菁英拿著簡陋到不行的國際分析知識,就義正辭嚴的說這是他們政策主張的證據。例子呢?仔細閱讀中研院環境與能源小組的建言書,很快就會感受到,廣被尊重的中研院學者,生產出的成品,竟然大剌剌地引用著粗糙的國際觀。
報告是這樣寫的:「在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後,非核家園政策非世界的主流意見。核四應照原訂計畫完工運轉,核一、二、三廠以延役作為替代方案,並考慮在既有電廠加裝新核能機組。」
他們在上述的建議後引用的是,「美國布希總統在2005年8月9日簽署之能源法案,即授權未來興建一座核能電廠。多達40餘座的美國核電廠並已通過延役20年之許可。」萬歲!!布希決定的政策就是美國既定的政策。那麼不簽京都議定書的布希,也可以變成不簽京都議定書是國際主流的一個支持證據囉?萬歲!!
一本報告代表英國政策大轉變
類似的邏輯充斥這部分的論證,建言書也這樣說:「實際上由於近年來油價飆漲及京都議定書生效各國的核能政策已有調整跡象,如英國2003年的報告(誰做的?位階是什麼?_作者)中主張應採取高效能發電和替代能源來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而於2006年的能源政策(誰做的?位階是什麼?_作者)重新檢討則表示,風力、太陽能等替代發電技術至今未成熟,是否能夠按照期限達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實在值得懷疑。…由於必須兼顧可靠的能源供應來源及達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因而英國在現階段不能排除擴大核能發電。」
了不起,光靠兩份英國某政府單位生產出來的報告,不管各自代表的位階是不是對等,不管在英國社會的引起的爭論如何,也不必瞭解英國民眾的態度,就直接認定新政策是主流意見。萬歲!!
這兩份報告出來的時間,我正好在英國寫博士論文,英國社會和媒體那段時間都還在爭論著是不是該重新選擇,但大家也都知道那些報告代表的是布萊爾政府的態度,討論的是英國該不該接受這個政策,我們的學者們卻直接幫英國人把政府決策定成國家既定政策了。照這種荒唐邏輯,英國人何必舉行選舉,反正政府政策都會是一樣的。
再換個角度想,如果那些英國政府智庫的研究員直接援引中研院的建言書,定論說這代表台灣能源政策轉變的方向,我們的民眾應該會覺得那份報告很廉價吧?對那些為了自己的聲音不斷被布萊爾政府忽視而不滿的民眾,如果知道台灣中研院有學者這樣分析自己國家的決策,心裡不知作何感想呢?順便告訴大家,那份2006年的檢討報告,正因為過程太過粗糙,已經被英國法院判決內容不實,英國政府必須重新提出改善過的民眾諮詢。而我們的中研院學者奉其為珍品?
原來歐巴馬不存在!?
如果有人跟你說,「你知道嗎,美國人是主張打伊拉克的,因為布希總統主張打伊拉克。」。你一定覺得這說法簡化地好笑。尤其是現在反對伊拉克戰爭的民主黨籍候選人歐巴馬藉他的紀錄標榜他和大多數政客的不同,並日益形成一個風潮的時候,更輕易能發現原來很多美國人都站到布希的反面。原來布希採取的政策,不能代表就是在美國受歡迎的政策!但是按照中研院小組的邏輯,反戰的美國人,受歡迎的歐巴馬現象,通通要掃到空氣堆裡,因為唯有布希才是美國政策的代表!好一個黨、政、社通通劃在一起的簡單邏輯!!國際政治,原來一點都不難!
看到政策和民意的落差,這麼難嗎?
整本建言書關於能源政策的章節裡,其實也引用了一小部分民意的重要性:「且風力發電的風車、太陽能的吸收板等等設施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小,遑論地區居民的反對聲浪。」萬歲!核能發電最被質疑的地區民眾的反彈硬生生消失了,反而是其他選項的民眾反對聲浪就該重視!好一個神奇的雙重標準(或者該說偷天換日?)!我們這些非中研院的民眾真的無法區分這種國際分析資訊裡玩的文字遊戲?
上網查查BBC吧!大家很快也可以發現,原來蘇格蘭政府公開反對任何新建核電廠計畫;原來,一般說來英國民眾對接受核電仍普遍疑慮(BBC:14 JAN 2006;金融時報)。
既然學者們眼中只看得到外國的帝王將相,也就不奇怪他們對於各國環境生態組織對於核能並非解決溫室效應的主張完全懶得稍做辯駁。可是為什麼說這個小組的國際觀簡陋的嚇人,實在因為最基本的相關求證一點都不難找到。到GOOGLE裡去打上「民調」+「核能」+「歐洲」,很容易就有正反不一的資料。取一個專門報導歐盟議題和活動的資訊蒐集網站好了,當中引用的最新大規模調查跨歐盟25國資料的結論是:「大部分歐洲人反對核能」(Majority of Europeans oppose nuclear power)。這份2005年的官方調查報告不僅顯示歐盟國民平均對對核能的支持度是37%;還有超過七成的民眾表示,關於核廢料處理資訊根本不足。不過學者們大概是嫌資料太舊了吧!
好吧,我們再看看最最保守的民調資料好了,世界核能協會樂用的民調資料,引用民調卻又沒有半處指出民調的出處,這點倒是和建言書風格挺像的),定論是從最近幾年的民調結果顯示,德國民眾轉向擁核,不支持先前社民黨和綠黨聯合政府的逐漸廢核主張。但奇怪的是,這些沒有出處的1997、1998、2007年民調一方面顯示擁核者佔多數,另一方面卻還顯示這個比例不斷下降(1997有81%,1998是77%,2007剩64%)!我們的學者們在這樣擁核團體的篩選過的民調論證上看不出矛盾,定論非主流意見真的可以完全不用點學術訓練?
官員即國家—全世界都是獨裁政權?
真正值得我們害怕的是,建言書裡那種政社不分的分析邏輯背後更底層的意義:某國政治領袖的主張就叫該國的政策,民意是什麼樣,民意的變動是什麼都和政策考量無關。一個應該慎重的國際分析,可以毫不掩飾地閹割民間社會的質疑聲音,把官員意志當成政策考量唯一的選項。他們是打算這樣建議新政府的嗎?
一個國內的二二八事件,不同中研院學者都可以爭論不休。一個能源與環境小組的報告其實不能代表中研院,中研院也沒有一個研究員,精通經濟、國際政治、能源、環保加社會人文,可以推出一個自以為包山包海,面面都權威的專論。我們大可相信,這個環境與能源小組提出的國際分析,一定也有很多該院同仁不能認同。否則,中研院某些人過渡膨脹的「學僚」心態,連粗糙可笑的國際觀都懶得修飾,真不免讓人擔心中研院允許得是什麼樣的學術品質了!
回應
Re: 世界的主流意見,MADE IN 中研院
ALLCOME:「經濟殺手的告白」中指出,美國派出的經濟殺手不止鼓勵弱勢國家借錢,還要求這些弱勢的國家用這些借來的錢來蓋工廠--> (請美國建商)、蓋公路-->(請美國建商)……
ALLCOME:當然也要求蓋水力發電廠(請美國建商蓋)、沒有適當的地方蓋,那就賣「核能電廠」的設備給弱勢國家,賺更多,每年的充能燃料棒、維修零通通要跟美國買。
ALLCOME:台灣有一大群接受美國教育之所謂的「專家、政客」,美國政客有沒有遙控這群人,在關鍵的時候發揮一下影響力,這就有賴各位網友發揮一下「柯南精神」了。
ALLCOME:台灣製造信用卡卡奴的方式與經濟殺手中的「製造弱勢國家負債」的方法差不了多少,美國政客、銀行家把手段用在「外國人」身上,而台灣的政客與銀行家勾結,把這種手段使用在「台灣人」的身上,
ALLCOME:請把「經濟殺手」看一遍,應該可以提供各位一些推論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