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驚爆 布希政府收買軍事名嘴

2008/04/21

〔編譯陳泓達/綜合二十日外電報導〕紐約時報網站十九日報導,布希政府利用意識形態、軍事忠誠和物質利益等手段,收買任職於主要電視廣播網的軍事問題名嘴,使其在伊拉克戰爭等反恐議題上營造有利於當局的言論。

這些名嘴多半為退役高階軍官,他們固定出現在談話性節目中,針對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等議題發表評論。然而,紐時踢爆這些有利於布希政府的言論,背後都有著不堪聞問的利益驅策,因為這些名嘴代表一百五十幾家軍事承包商,他們的真正身分,是這些軍火商的說客、高層主管、董事或顧問。

報導指稱,這些軍火商既有重量級大廠,也有許多小型軍工企業,它們競逐的利益是反恐戰爭所創造的市場大餅,價值數千億美元。由於競爭激烈,內線消息和與政府高官的關係成為贏得先機的重要籌碼,因而值得重賞。

報導指稱,布希政府利用前述利益收買名嘴,進而在其任職的電視廣播網內部,扮演塑造反恐戰爭輿論的推手。這些軍評家獲邀參加對高層軍事將領、包括對合約招標和預算案擁有重要影響力的官員在內,私下舉行的簡報,場次之多數以百計。

此外,這些名嘴還受邀前往伊拉克考察、接觸機密情資,白宮、國務院和司法部高層也會特地為他們舉行簡報會。相對地,這些御用名嘴則以呼應政府論調予以回報,甚至是在他們懷疑情資有誤或誇大時也不改其志。

紐時的推論是以多達八千頁的電子郵件、謄本和紀錄為基礎,這些資料記載了前述簡報、前往伊拉克和古巴關達納摩灣基地考察的內情。紐時是在贏得向國防部提出的訴訟後,取得這些資料,披露了政府和媒體原來並非兩條平行線,兩者之間其實有著利益共生的關係。

五角大廈密件代號「代理人」

五角大廈內部文件一再以「訊息戰力倍增器」(message force multipliers)或「代理人」(surrogates)稱呼這些御用名嘴,其作用在於可透過「專業見解」形式,充當政府「立場和訊息」的傳聲筒。

紐時指出,這些在電視網擔任顧問的名嘴每上一次節目,酬勞介於五百至一千美元(約台幣一萬五千元至三萬元)之間,但他們參加五角大廈的會議時,宛如軍方潛伏在電視台的特工,他們會建議國防部如何反制媒體報導,甚至透露電視台規劃中的報導內容。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