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見新面孔,盼有新思維!

2008/04/22

【聯合報╱社論】

2008.04.22 02:42 am

劉兆玄內閣首波人事發表,閉起眼睛也知評價如何。質疑者一定說,「舊瓶舊酒」、「了無新意」、「老人內閣」等等;支持者則會說,「穩健比新奇重要」、「酒愈陳愈香」、「老馬識途」、「馬上上路」云云。

然而,如今內閣首波名單已經公布,無論是祝福者或詛咒者,一切都要等待新閣實際運作後始能就其政績表現再作定論。

新閣的特質是「穩健」,缺陷是不夠「新奇」。新政府的人事布局,也許可從馬英九提名蕭萬長為副總統搭檔談起。看見蕭萬長,想到呂秀蓮。蕭近日表現活躍,被稱作「半個總統/半個閣揆」,甚至已有是否僭越的質疑;呂秀蓮則被「備位元首」四字壓在五指山下,作了八年的「深宮怨婦」。再將劉兆玄與扁政府六位閣揆比較,唐飛是因扁的「政治操作」所需而出任閣揆,接下來的張、游、謝、蘇、張,則亦無一不是以「政治操作」見長。再看海基會的江丙坤,也可與張俊雄及洪奇昌比較。至於經濟部長尹啟銘,亦與宗才怡、黃營杉不屬同一類型。除此,扁政府更常有「正首長」為「虛」,「副首長」為「實」的兩手操作。今昔對比,馬政府的首波人事,似以「實/穩」為標尺,扁政府則較多「虛/奇」的布局。

蕭萬長比呂秀蓮「穩健」,宗才怡比尹啟銘「新奇」。劉內閣名單既無令人眼睛一亮的「新奇」可言,就絕對不可在未來政務表現的「穩健」上令致國人失望。換句話說:劉內閣雖不是新面孔,但必須有新思維。

看新閣名單,確實令人有時光倒流的感覺。劉內閣的主幹皆曾在李登輝政府任職,或謂其實這些人皆應共同承擔八年前「失去政權」的「共業」;不過,一般認為,當年國民黨的菁英,是被李登輝「黑金毀憲」及錯謬的兩岸政策所誤。如今,穿越八年的滄桑變化,幾乎同樣的一批面孔,經歷失敗下野的錘鍊後,能否在新的領導及新的思維中,帶領國家新生再起,已是馬政府必須面對的嚴峻考驗。

李登輝毀了國民黨一代菁英,也使國家創鉅痛深;如今,馬英九在八年後從廢墟中尋找堪用之材,看看能否重建一代菁英的尊榮,進而挽救台灣於危境險地。世人將可從這一歷史弔詭中共同見證:不一樣的領導與思維,帶領同樣面孔的官員,能否出現治亂成敗截然不同的執政表現?

觀察馬英九過去的人事運作,其實也是不拘一格,可謂是「奇正互用」。葉金川、歐晉德、白秀雄等,可謂正著;而金溥聰、龍應台、鄭村棋等,則是奇招。但是,此次劉內閣的結構,卻似有「寧正勿奇」的思維;以財經小內閣為核心主體(昨日發布的兩名政務委員亦皆是財經背景),這是「正」的考量;然後始在法務部長王清峰、勞委會主委王如玄等員額上設法暈染一些「奇」的色彩,但這也成為昨日名單中較滋議論的部分。新閣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形格勢禁所以「求穩健」,籌碼不足所以「無新奇」。

常聞「國民黨人才濟濟」,但如今新閣組建過程所呈現的卻是「青黃不接」。昨日發布的首波名單中,財政部長、國防部長、陸委會主委等皆尚虛懸,尤其眾所矚目的教育部長亦未出爐。百政待舉,良才難覓;聞鼙鼓而思良將,這或許正是馬蕭劉當局現今的感慨吧。

馬政府面對的是一個要將國家起死回生的艱鉅工程,無人預知昨日發布的團隊能否膺此重任。過去十餘年,自李登輝末期至陳水扁八年,整個政府幾乎淪為政爭工具及選舉機器,非但國政失敗,也斷送了兩黨整代的政治菁英;現在,我們不想對內閣名單的個別人選品頭論足,但對新閣標榜的「廉能、專業,新團隊;永續、均富,新台灣」寄以期待。

畢竟,內閣名單由主政者決定,但對內閣未來執政成敗的評價卻是由民意及輿論決定。

【2008/04/22 聯合報】@ http://udn.com/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