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的國家主義幽靈

2007/04/24

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選情揭曉,在不是太意外的情況下,贏得薩科奇與華亞勒雙雙出線。兩週後將在第二輪選舉中角逐法國總統大位。雖然在選情揭曉的第一時間,法國各左派候選人紛紛表態,並沈重表示越來越向右轉的薩科奇將會把法國帶向危險邊緣,但根據選後民調結果,擁有五十四%支持率的薩科奇看來會比華亞勒更有機會坐上總統寶位。

在這一次大選中,除了選民踴躍、世代交替等特色外,位處政治光譜兩端的極左極右選民大退潮,則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根據這次大選結果發現,除了極右派在二○○二年到二○○五年間失去約一三○萬左右的選票外,法國共產黨和綠黨的得票率也都掉到二%以下,其中綠黨的得票率更是創下十二年來新低。換句話說,反全球化論述在今日的法國顯然越來越邊緣化。

人類學家Jonathan Friedman 曾針對全球化現象而提出同心圓模型。根據他的分析,歐美霸權衰落導致全球政治版圖重組的過程,以及新政治、文化菁英形成的趨勢,這些趨勢往往表現出權力朝圓心集中的特徵,也就是將傳統中間偏右和左派菁英合併成政治上的第三條路,這種服膺於單一道路管理的意識形態,基本上已經消解了政治辯論的可能性。

在同心圓時代,傳統左右兩派的二元對立會被轉化成「在全球化中積極進取、自由競爭、才幹兼備的可敬菁英」和「對全球化認識不清、適應不良、封閉保守的危險之徒」間的對立。根據這個圖式,國力強盛時,中心包含的人口數會多於外圍的人口數;反之,一旦資源有限、競爭加劇時,就會出現由中心往外排擠的邊緣化效應,屆時這些危險之徒就會變成威脅社會安全的不定時炸彈。

天可憐見,自古以來只要有權力競爭、資源爭奪,就不乏各種排擠名目被創造出來,今年法國大選期間,「國家主義」就是被創造出來的排擠名目。首先是以鐵腕實施「警察治國」的薩科奇主張成立「移民和國家認同部」,希望藉此強化外來移民者對國家的認同;而代表社會黨的華亞勒也隨之起舞,不僅要選民牢記法國國歌《馬賽曲》,而且還希望所有家庭都備有一面法國國旗,以便在重要節日時家家戶戶的窗口都能飄揚著三色旗。這種國家至上的宣稱讓許多老一輩法國人聞到了維琪(Vichy)政權的味道。

然而全球化衝擊是如此的巨大、殘酷,隨之而來的失業、移民、偷渡和安全等問題,更是這一次法國總統大選期間不斷被選民提出、詢問和要求解決的焦點。識時務的左右菁英乃漸行漸近,以便迎戰日愈激烈的全球競爭,問題是面對全球競爭之前,二位領航的總統候選人,卻不分左右地要求他們的選民先「愛國」,這恐怕是法國新一代菁英走在第三條路上最令人驚愕的特殊口味。

事實上,法國左右政黨傳統由來已久,國家體制和社會構成均通過左右兩黨的不斷協商取得平衡,然而一九七○年以降美國霸權逐步衰退終致冷戰格局結束,全球多中心競爭全面展開,歐美強國的新一代領導菁英在面對這場世界新局時,顯然認為左右協商不足成事,如何提升人民的競爭力才是治國之道。二年前法國舉行歐憲公投之際,正是這個同心圓模式形成之時,只是當時剛剛成形的新一代菁英尚無法取信法國選民,最後導致歐憲公投失敗。

在這一次大選中,爭取中間選民的總統候選人貝胡從一月份開始民調不斷往上爬升的現象,與其說是法國選民渴望超越左右分據的泥淖,倒不如說是對這種同心圓新局的反動。只是面對國力日衰、國債高築、失業日增、社會失序、安全漸失等種種現實壓力下,貝胡盛況依舊無法讓他進入第二輪選戰,反倒是位於同心圓高點的薩科奇贏得了多數選民的認同。看來強調競爭的法國人已經取代重視分享的法國人了。

(作者為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