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石油時代,台灣準備好了?

2008/06/03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突襲式的油價調漲,加油人潮讓加油站變休息站。而3000c.c.到底是是不是小車?從陳瑞隆嘴裡到史亞萍口中,媒體卻能有不同的定義。經濟部長伊啟銘猙獰面容怒斥立委畫面,再到脫西裝的節能秀。難道,這就是台灣慶祝環境日的方式?當環保署興致高昂的發出新聞稿表示今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踢掉舊習慣』,鼓勵民眾多吃蔬菜、多走路、每週一天開車之時,卻似乎忘了另一個更重要的主題:『迎向低碳經濟』,而擺脫石油依賴則被視為首要之務。因此當政府為其油價調漲辯護時,『節能減碳』變成最好的護身符,然而僅依賴油價調整,是否足以因應後石油時代,則是必須詳加檢驗的。

耗費資源最劇的美國,其國防部曾於2005年時,委託綠色資本主義作者洛文斯(Amory Lovins)所領導的洛磯山研究提出一份名為> (Winning the Oil Endgame)的報告。該報告提出一份讓美國在2025年前,擺脫對石油的依賴的政策路徑圖。其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四點:

* 利用車體特輕化設計以及最新可及增進效率的技術,使油品使用效率加倍 * 應用更具創意的商業模式以及公共政策以加速超高效率的車輛、貨車與飛機的使用。 * 促進美國當地生質燃料產業的油品產量達到總油品需求量的四分之一。 * 利用已發展成熟且高獲益的效率提昇技術減少一半2025年時天然氣的使用量,以使天然氣的存量充足且價格穩定,且將所減少的部份用量用來取代石油,或者用為氫燃料的動力來源,來取代石油的原本用途。

而在政策方面,則需以下的配合:

* 利用『徵費與折扣』的手段,促使顧客選擇較具效率的車輛。 * 針對低收入戶,可設計一舊車換新車的計畫(scrap-and-replace),使其可負擔起超高效率的車輛,不僅可使每個人均能負擔,亦創造一每年一百萬輛超高效率車輛的市場,並增進城市的空氣品質。 * 由於軍事上對於敏捷性、簡便性貨運的需求,可敦促國防部引領研發工作。 * 利用政府採購以及對特定技術的需求創造大量的買主,將可加速製造端的改變。 * 超高效率車輛的研發,約需七百億美元的投資,政府可針對提供擔保協助融資。 * 與前述類似但更簡便的政策,提供貸款給購買更具效率的飛機與貨車的買主,以加速市場對於高效率貨車的需求。 * 為鼓勵生質燃料與生質材料業的發展,改以持續性的收益取代既有對農業的補貼,並鼓勵可同時保護表土以及氣候的措施。

相較於美國僅由研究單位提出的規劃,瑞典首相去年提出的「邁向2020的無油國家」 宣言,則撼動了世界。該宣言表示基於減少對氣候變遷的衝擊、確保能源供應的安全、扮演在永續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等新技術研發的領導者、強化國際競爭力、利用上天賜給瑞典的綠金,以森林以及農場作為能源主要來源等四大原因,因試圖於2020年時,使該國不再依賴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石化燃料。其具體目標包括:

瑞典全國於2020年時,在維持經濟活力下,提昇能源效率20%、2020年時,住商建築不以石油為加熱來源、運輸方面,對石油與柴油的使用要減少40至50%、工業減少其對石油的使用25~40%。

在運輸方面大眾運輸的推廣策略,較特別是的,其強調雇主應提供員工免費的大眾運輸補貼、強化鐵路在長途客運上的角色,並建議在貨運上,應以海運或鐵路運輸取代公路。

而若我們質問台灣能源主管單位,到底有沒有如同前述般,因應整體後石油時代的策略?獲得的回答可能是:在全國能源會議以及研擬中的能源發展綱領,已有提及發展綠色運輸系統、紓緩汽(機)車成長與使用及提昇運輸系統能源使用效率、促進能源價格合理化,將外部成本(包括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等看似縝密思考後的整體策略。但上述語句中,無法回應的問題是:身為原油進口國,卻能允許石油產品總出口量達到總生產量的四分之一,而且2001年至2005年時,每年出口量成長率平均竟達到39.6%。甚至到今年三月時,石油輸出量還較去年同期增加了23%。

上述的驚人數字所隱含的事實則是『石化王國』背後的環境成本仍未被重視。而一旦面對環保團體針對石化業提出的任何批評,政商複合體既高談:『石化工業為國家重要工業,其產業關聯效果既深且廣,涵蓋日常生活所需之各項消費品,對整體經濟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顯微人重視的訊息則是,能源局提出的95年至99年石油供需計畫明載著:『國內石油產品總生產量增加速度高於國內總需求量,過剩油品必需以外銷去化。』亦即現在我們所忍受的雲林沿海的污染問題、油輪洩漏的生態風險,是為了成就台塑能在今年六月出售72萬桶石油給中國國際石化聯合公司。

更讓人覺得荒誕的場景是,在勸服民眾接受油、水、電價調整時,總高舉台灣是能源進口比例達98%、水貧乏指數為嚴重缺水國,甚至在講出石油即將枯竭的話語。但卻同時以眾多的租稅補貼,任憑石化業的擴廠,加深經濟對其的依賴,此般作為等於是任憑競爭力的流失。

綜合上述觀察,當前的九萬兆政府單以訴諸於個人犧牲的節能減碳政策,尚不足以引領台灣因應後石油時代的困境。以油電價調整,應只是整體政策的開始,而非唯一的工具。況且當前的油電價調整時,僅達到短期反應燃料成本上漲,對於該如何將外部成本內化,並建立能源價格結構合理化及程序透明化的機制仍然闕如。甚至目前相應的補貼策略,特別是貨物稅的補貼,將只是更加劇前述石油輸出入失恆的狀況,如立委林淑芬既指出『調降貨物稅後,台塑石化一個月可多賺十二點六億餘元,一年多獲利百餘億元。』而讓人更憂心的是,我們納稅錢落入王家的口袋,更增加其在大煉鋼廠等開發案的政治遊說資本,而為了這些開發案資源所需,政府更會加速彰工火力電廠與湖山水庫環評上的護航,而這些電廠與水庫的不僅開發經費來自你我口袋,連其導致的環境衝擊,也是由你我一同承擔。而這樣的企業,不僅可以獲得商業雜誌的企業公民獎,馬總統還要陪著大老闆一起慢跑。因此除藉由油價調整,讓消費者意識到石油為「物資」而非「商品」,破除「買越多越便宜」的觀念外。面對台塑此特許業,應有特別規範,以課暴利稅的方式,促使其出口利潤應與國內銷售利潤相近,並要求其於國內供油量有保證下限。

鑑於擺脫石油依賴為低碳經濟的基石,九萬兆政府應參考瑞典的作法,責成行政院永續會組成專案小組,提出台灣迎向無油國家的策略。現行國內在石油供需規劃的荒誕之處在於僅採線性成長的推估方式,例如民國95年至99年各年汽油需求量,竟是以民國90至94年國內各部門年平均需求成長率為推估依據,所謂的價格因素、綠色交通政策的影響,均被忽略。採用系統性思維,分析各項節約與替代能源發展對策,並提出石化業產業鏈的調整方向,方能切實的因應後石油時代的來臨。

對石油上癮的人們,別忘了沿著石油的生產鏈,傳來的是奈及利亞原住民被石油公司迫遷的吶喊、墾丁與蘭嶼因漏油事件所毀壞的生態、後勁地區的地下水污染以及氣爆風險。而加油時聞到的刺鼻氣味,使用塑膠瓶時無聲攝入體內的環境荷爾蒙。上述種種,均提醒著我們,迎向後石油時代,不只是經濟上的選擇,而是我們對實現環境正義的具體承諾。

建議標籤: 

回應

期待不是馬的馬?

錯誤的期待招致毀滅!

ALLCOME:「四五年級的統派葉盛茂」幫萬「四五年級惡陳水扁」,掩護「獨立建國基金」?

「四五年級的統派葉盛茂」掩護「扁的獨立建國基金」?
「四五年級的統派葉盛茂」掩護「扁的獨立建國基金」?
「四五年級的統派葉盛茂」掩護「扁的獨立建國基金」?
「四五年級的統派葉盛茂」掩護「扁的獨立建國基金」?
「四五年級的統派葉盛茂」掩護「扁的獨立建國基金」?

ALLCOME:這個叫正確的期待?

ALLCOME:四、五年級的狗雜種,在台灣建構統、獨意識,

不過是為了獨厚自己的荷苞後,到美國作「亡賤民」罷了!
不過是為了獨厚自己的荷苞後,到美國作「亡賤民」罷了!
不過是為了獨厚自己的荷苞後,到美國作「亡賤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