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真的優於外交嗎?

2008/06/03
台灣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8/06/01

兩岸真的優於外交嗎? 【姜皇池】    歷經往來穿梭和眾多努力,就台灣人民所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問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表示:「恢復兩岸協商後,討論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得此訊息,國際參與好似柳暗花明一片坦途,似乎證實了部分人士所高倡的「兩岸關係優先於外交關係」。    然沒有外交何來兩岸!環顧今日台灣所參與的國際活動與組織,倘有絲毫成就,那一個不是在中國的反對中取得?邦交國之建立固毋庸論,即現今所參與任何國際組織,何一組織不是在對外經久努力後,始能逐一進入?以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例,中國自始反對,當年是先與各國逐一談判,但因我國外交上已然有成,各國支持台灣參與,以致中國強烈反對,同樣造成中國必須承受各國壓力,亦因此等壓力,以及累積的外交籌碼,加速中國必須釋出「善意」,且提高我國參與地位。不僅經貿組織如此,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又何嘗不如是。即使中國自始即有善意,若未經長期外交征戰與相互交鋒,何能取得「近乎」完全平等參與地位?此種過程與結果,橫跨政權更迭,謀國者豈可或忘?    台灣參與國際活動最大阻力來自中國,若能獲中國支持,或至少不予激烈反對,則諸事較易成功。然台灣國際空間若須先經兩岸談判,則任何台灣的「國際參與問題」,將非台灣所能選擇與決定。其上者,台灣與中國共同決定;其下者,由「祖國」決定,則又何異於港、澳?如此又豈是「國際活動」?事實上是僅將台灣的國際問題,內化成兩岸問題,自我倒退,件件需待「中國首肯」,事事靜候「主上裁示」!

猶有甚者,台灣國際參與,往往有其自身利益,其參與過程與內容,中國亦無從置喙,縱使有來自北京「關愛眼神」,亦不當然一路順暢,唾手可得。以參加《南方黑鮪養護公約》而論,該公約中國並非締約國,亦無具體利益,且所涉純技術性議題,中國從而未積極干擾。然其他會員國同樣不接受台灣以完全平等地位參與,蓋涉及實質捕撈配額分配,相關國家自然以種種政治與技術理由杯葛,台灣必須逐一奮戰。

兩岸關係攸關緊要,天經地義;WHO參與問題,中國已然釋出善意,亦毋庸置疑。然若因此單一個案,即認定應將台灣外交議題,全部置於兩岸架構下衡量與協商,則未見其明。倘所將參與國際活動和內容,須先取決於中國的意願,則此所謂「國際活動空間」,毋寧是「祖國」在考量「台灣同胞」利益,於「一個中國框架」下的「鳥籠空間」,港、澳今日所參與者,即是如此,國人樂意如是否?而若自我放棄外交戰場,未能藉由國際空間的開拓,就相關議題累積對中國談判籌碼,未經征戰貿然將外交議題直接與中國協商,奢望從中國的善意,尋求國際活動空間與尊嚴,則無異自我解除武裝,俯首乞憐,縱不是「與虎謀皮」,亦恐不免於「緣木求魚」。高喊「兩岸重於外交 」的人士,汲汲於將國際參與問題與中國協商者,豈可不慎乎?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