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日期:
2008/06/05
links_weblink_url:
http://dreambox.why3s.tw/viewthread.php?extra=page%3D1&tid=505
我聽過不少台灣的「知識份子」在抱怨:「知識份子都到哪裡去了?怎麼都不見了呢?」這個抱怨很難說錯,但也不太對。我們會看到社會亂象,有部分原因是基於眾人所期待的知識份子沒有做到端正社會的功能,就結果來說,我們可能會導出「是知識份子不發聲或不足」的問題,但我們也很難否認,也許問題在於「知識份子是發聲了,只是沒被聽取,或者被反智的言論混淆視聽,變成不好的意見」。...
主題:
資料來源:
回應
Re: 第三種知識份子
好文章。
當電子媒體和平面媒體被財團把持,以特定的政黨支持角度篩選新聞操作輿論,知識份子的角色看似透過名嘴上電視而擴大,實際上其公信力卻因為這些人也都具有強烈的政黨支持傾向而自我貶抑。對於公共議題的關切,卻因為得不到媒體的青睞,話題不具有政黨衝突性,無法衝高收視率和廣告效益,徹底冷門。
真正需要被重視的公共議題,只有在相對小眾的平台呈現。
雖然大家一直認為網路的力量龐大,但過去都聚焦於電子商務的發展,對於網路如何應用於公民社會的輿論形成和影響政府政策還不是很明顯。至多只是政黨或候選人懂得利用網路來作為宣傳的平台和聚集一些人氣。網路的力量在此也是被極度貶抑的。
對於網路作為知識份子與一般社會大眾討論公共議題的潛力,
的確值得期待。
Re: 第三種知識份子
網路上認識DUST一段時間,也時常交換感想。這篇是我認為他最好的文章之一。
有幾點感想與你分享:
愛德華‧薩依德所寫的《知識份子論》當中,我認為最精采的是知識份子的良知問題:我們如何判定知識份子是依據其良知行事,而不是作為權力者的劊子手?
他指出過去一直鼓吹的「專業」領域中的知識份子,是被大眾所詬病的,因為他們只能做出其領域的建議,過於狹隘的知識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聰明如愛因斯坦,也不經意被有心人問出核分裂可以做成武器,造就後來的冷戰。
我覺得薩依德比喻的好,他說,一個有良心的知識份子,必然是被權力流亡的知識份子,無論是在精神上或實質上,他都必須忍耐捍衛弱者的孤獨和被刻意的忽視。
如薩依德他以巴基斯坦裔身分,呼籲中東情勢的和平;如這個網路傳遞、呼籲看不到的聲音站出來為自己說話;如你文中所說的,廣大的網路中匿名的正義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