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字式微的時代

輔仁大學大傳系兼任講師

繼《中時晚報》、《民生報》吹了熄燈號,《中國時報》又宣布大幅裁員。再一次宣告大眾文字式微的時代已經來臨。 文字曾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資訊傳播工具,藉由文字,經驗得以傳承,文明得以複製。文豪紀伯倫曾說:「筆是權杖。」掌握了文字,就掌握了詮釋權,也就掌握了權力。也因此,文字人很容易就成為權力者,平面大報在過去訓練出不少的政治人才,或選立委、或選市議員、或成為地方首長或轉進政府部門工作。然而,現在的平面記者,地位、薪水、前途都不如前輩,只有工作負荷不輸給前輩。無怪乎許多平面記者另闢蹊徑,跳槽電子媒體當名嘴。

網路打破優勢 文字弱勢化有時代脈絡。從前,文字是具有「獨佔」優勢的大眾傳播工具,這優勢在電子媒體出現即被打破。但這尚不足以動搖文字在資訊傳播工具的優勢,相較於影音,文字仍是最具有穿透力和便利性的資訊傳播工具。然而,當網路時代來臨,文字的穿透力和便利性的優勢也被打破了。 網路科技的進步,使影音傳輸越來越容易,文字的相對優勢不再;此外人們接受資訊的偏好也改變了,新世代不再喜歡閱讀,而改看電影、聽音樂、玩連線遊戲,以前喜歡讀書的世代雖非完全消失,但板塊劇縮卻是事實。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這也是為何新世代作文能力每下愈況的緣故。 當文字市場大幅縮小,文字產業的前景也就不難預期了。台灣不只平面報難撐,出版業也一樣進入看不見盡頭的寒冬。「當作家」和「餓死」幾乎成為等義詞。而另一個打擊是,文字出現了「公共財化」的現象,大眾文字雖然沒落,但小眾文字卻因為網路科技發達而蓬勃,人人都是網路作家的結果是,閱讀市場細碎到使文字很難化為報酬,創作成品成為公共財,大家都成了「文字義工」。另一方面,網路時代的便於複製與即時傳播的屬性,也成為大眾文字媒體致命傷,當大多數都可以網路上免費看到新聞時,還有多少人會去買報紙呢? 然政府與社會必須認識,這不只是文字媒體的危機,更是文化危機。文字相較於影音,更能激發獨立思考能力,在閱讀時,可以隨時停下來聽、想、作筆記,與文字對話;但在接收影音資訊時,通常都是套裝的接受,受眾多半是一氣呵成的看完聽完,思考易被限縮在被準備好的劇本中。

創造付費機制 面對這樣的危機,筆者認為:大眾文字媒體業者要在網路時代創造一個應對的商業付費的機制,打破「義工困境」;政府與社會則應透過具體的政策,創造鼓勵閱讀的環境。文字不一定要回到強勢時代,但可以確定的是,文字弱勢下去,對社會絕不是好事。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