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後的南韓經濟:新自由主義「改革」的後果(摘譯)(下)

2008/08/22

3. 金融自由化與外資擁有銀行的後果 3.1 全球股東資本主義

新自由主義模式使得韓國成為由資本市場決定投資配置的地方,擁有金融資本的人可以依據報酬高低決定要投向任何國家,據說這樣的金融市場可以帶來經濟發展,然而經濟史上卻沒有任何國家依此模式發展起來,而且近年來資本是從發展中國家流向已開發國家,許多發展中國家受到貨幣與銀行危機的襲擊。為了防範此種危機,亞洲國家紛紛建立高達GDP的1-2%的龐大美元儲備,以防外資對本國貨幣的炒作。

一方面要避免外資敵意併購,一方面也為自己增加酬勞,企業經營者也愈來愈追求高股價。但是如此以股價作為經營者績效的指標並不合理,因為股價並不反映公司長期的基本面。1999年韓國的股票交易率平均為3.5次,不可能反應長期基本面。而公司將自有資金用於抬高股價,就會減少投資。

3.2 外資收購韓國銀行

金大中與國際貨幣基金認為韓國的銀行太落伍,所以要引進外國金融機構來與國內銀行競爭,改造韓國的金融體系。由於政府在危機中花了1400億美元將許多銀行實際上國有化,政府便對這些銀行擁有生殺大權,而金大中想的是把它們賣給外資,因為外資沒有對勞工與企業貸款的包袱,可以立刻節省勞工成本(1997至2002年間金融業雇員減少了40%)與企業貸款,幫助完成金大中快速減少財閥債務的要求。

一開始的買者是私募基金。韓國政府花了12.6兆韓元清理韓國第一銀行的呆帳,再以0.5兆的價格於1999年賣給Newbridge,附帶承諾買下三年內產生的所有壞資產,故又多付了5.1兆,是售價的10倍。Newbridge在2005年將韓國第一銀行賣給渣打銀行,得3.4兆,是其買價的7倍。凱雷(Carlyle)買下韓美銀行後再出售,其回報為投資的250%。Lone Star買下韓國交換銀行再出售,賺1.5兆韓元。而且所有這些銀行的資本利得都免稅。

在這些情況中,外資並未將剩餘投資於銀行的現代化,而是透過分紅與減少銀根抽走資本。韓國央行在研究中表示,外資的目標只是穩住銀行,而非增加效率。

私募基金買下銀行後,再賣給跨國大銀行。韓國八大商業銀行中有七家外資持有股份過半,影響企業融資甚巨。至2005年中,外資在韓國主要銀行中的持股比例為:韓國交換銀行74%,韓美銀行100%(由花旗持有),韓國第一銀行100%(由渣打持有),Hana銀行76%,Koomin銀行84%,Shinhan銀行63%。在主要的大銀行中,只有公營的Woori銀行尚未被外資掌控,但該銀行也即將民營化。外資銀行對韓國資本積累的影響力十分巨大。

至2005年中,韓國外資銀行的比例已高過幾乎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韓國由外資擁有的銀行資產(含公營銀行)比例約達60%,若只計算私人商業銀行,則高達80%,與墨西哥一樣高。

面對這些情況,最重要的問題是:外資掌控韓國的銀行體系的長期效果為何?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檢視一下如花旗、渣打等巨型金融機構的經營策略。這些銀行傾向於集中經營三塊市場:第一,為韓國與亞洲的菁英富人提供服務的「頂級零售」市場;第二,經營房地產貸款、消費信貸、資產管理,而不作企業融資;第三,為大公司尤其是外商公司提供服務賺取手續費。

韓國已有2150億的富人資產管理市場,整個亞洲則達6.2兆。如《經濟學人》的一篇報導所說,「亞洲的富人在金融危機之後開始對全球金融服務產生龐大需求,因為要分散風險。」而花旗這樣的跨國大銀行,可以提供各式各樣的全球金融資產與服務,本國銀行根本難以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才剛剛受到卡債風暴衝擊的本國銀行,現在必須與外資競爭吸引那些不受韓國經濟危機影響的富人的財富。外資大銀行擁有更好的軟硬體設備、系統與專家,可以吸走最好的消費群,本國銀行只能得到次一級的。

外資銀行與經紀商也透過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與私募基金操作等,收取源源不斷的服務費。這些機構促使韓國金融市場成為全球富人、金融機構與大公司的賭場,也使韓國股票市場成為國際性的賭場。此外,隨著韓元成為國際投機基金的主要標的,韓國的貨幣市場也被轉變為私募基金的樂園。外資銀行與那些收購韓國公司的跨國公司有長期密切關係,遇有衝突很可能會偏袒外資公司。

外資銀行可能會協助韓國與外資大公司欺騙管理當局和稅務機關,詐欺投資者,就像它們在安隆(Enron)案、世界通訊(World Com)案與其他美國公司弊案中那樣。由於協助進行詐欺,花旗銀行必須償付2億給安隆公司的投資者,27億給世界通訊的股東。在日本、中國與歐洲,花旗也因為嚴重破壞管制規則而受罰。據日本政府指出,花旗銀行放任跨國洗錢、追加借款以操弄股價、經常誤導消費者對金融產品風險的認知、限制貸款要購買特定證券。花旗銀行也遭到英國金融管理當局罰款,因為它試圖用名為「邪惡博士」的伎倆操弄歐洲政府債券市場;2004年8月2日,花旗銀行在短短18秒之內以自己的名義賣出了135億元的公債,造成市場價格大跌,在不到一個小時之後,花旗銀行又買進債券,獲得龐大的資本收益,同時花旗銀行還針對這些交易事先買了債券期貨。韓國的金融監理機關則宣布要調查花旗,因其涉嫌洗錢與國內基金透過美國銀行非法外流。

這些大型金融機構10多年來持續協助全世界的大公司與富人躲避金融管制與稅賦。詹姆斯‧亨利指出,頂尖的國際銀行已創造了一個市場,讓第三世界政客貪污的經費得以流通、資本得以非法外移、洗錢、逃稅、走私軍火。美國最敏銳的經濟觀察家威廉‧格瑞德爾指出,花旗銀行的犯罪行為似乎已是其獲利結構的內在組成部分。

3.3 外資金融機構對韓國經濟的影響

儘管外資銀行提供各式各樣的產品,但它有一件事情不會作,那就是融資給韓國的非金融公司進行長期投資。韓國金融市場給企業投資的融資,在外資主導的體制下迅速消失。根據韓國央行2003年的研究,1998年至2003年,外資銀行的企業融資減少了33%,本國銀行也跟進,砍掉了25%的企業融資。外資銀行也比本國銀行更大幅度地減少了對中小企業的融資。企業融資在全部銀行借貸的比例,從1996年的75%下降到2004年的43.5%。所有金融機構提供給企業的外部資金,從1997年的118億韓元減少到1999至2004年間平均65億韓元,下降了45%。外資銀行也將持有的債券從企業債券轉成政府債券,減少了私人企業投資的資金來源。在外資銀行持有的證券中,政府債券的比例從1998年的50%上升到2003年的68%。韓國央行的報報也指出,外資對韓國銀行體系的控制與影響力,將企業貸款轉為消費信貸與購買政府債券,已經減損了韓國的發展潛力。

隨著挹注企業投資的資金的減少,雇用最多工人的中小企業也隨之受害。在墨西哥的例子中,外資銀行業利用危機期間大舉入侵,包括花旗在內的外資銀行控制了墨西哥85%的銀行資產。如同在韓國的外資銀行一樣,在墨西哥的外資銀行也削減對企業的融資,轉向消費信貸與政府債券,對經濟增長造成嚴重阻礙。近來墨西哥的信用卡借貸也大幅成長,但除非就業與工資能夠增長得更快,否則卡債將壓垮民間消費力。

與此同時,韓國本國的銀行也不得不改變它們的經營方式,從與大公司維持長期借貸關係,轉向開發各種消費信貸商品。2001至2003年本國銀行每年從資產與債券上得到得報酬比外資銀行還高,但長期來看,如果外資銀行被允許以他們自己的條款與營運策略進入韓國市場,那麼它們很可能會佔據韓國金融體系中利潤最豐厚的部份,留下其他部分給本國銀行去搶食。

另一個問題是,外資銀行的成功與韓國經濟體質的健康與否聯繫不大。因為外資銀行的優先目標是韓國的富人,在收入分配及不平等的情況下,不論一般經濟好壞,外資銀行都能賺錢。此外,隨著韓國富人的財富流向外資銀行而離岸運作,外資銀行的利潤也將與韓國經濟成長進一步脫離關係。外資銀行也比本國銀行更不願意配合政府的政策,如參與挽救卡債風暴。

因此,公眾輿論對於外資金融機構的批評愈來愈多。2005年5月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94%的韓國民眾支持政府對私募基金進行查稅,有70%的人相信外資尋求的是短期的投機利益而非長期經濟成長。許多人認為政府應該嚴格監管外資,限制外資進入有關國家安全的重要產業,並驅逐破壞經濟秩序的外國公司。在此種輿論下,韓國政府也對外資採取了一些反擊措施,如要求所有銀行的主管應有半數是韓國人,立法允許韓國私募基金成立,並保證由政府投資30億。

但是目前的韓國政府依然決定要把韓國打造成「東北亞金融中心」,這意味著韓國政府要更努力吸引外資。因此,儘管公眾輿論日益反對外資,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辦法阻止韓國的銀行體系遭到外資進一步支配。

4. 結論

金融危機之後,韓國的企業投資一直低糜不振,真實GDP增長率也一直很低,而且可能會因為1999-2003年債務驅動的消費泡沫走向破裂而進一步滑落,2003與2004年的淨出口增長也很難持續。不平等與貧困持續擴大,勞工處境持續惡化。對資本流動解除管制,提高了外資金融機構的力量,造成投資停滯、家庭負債遽增,並使韓國股票與外匯市場成為全球金融賭場的一部份。巨型外資銀行已準備要完全佔領韓國銀行市場,這將加劇目前的投資資金不足、銀行獲利與經濟成長脫鉤、對政府政策造成各種限制等等問題。美國、IMF、跨國公司與韓國的富人之所以推行激進的新自由主義,並不是因為它有成功的紀錄,而是為了它們自己的利益。

我們應該要拋開新自由主義的美麗謊言,仔細考察歷史真實。最少,政府應該重建對金融市場的有效管制,採取適當措施將資金從金融投機、消費信貸上,轉向資本積累與生產性的公共投資。要改革稅制、增加社會福利支出以對抗不平等的趨勢,同時要改變資本與政府對勞工運動的敵視。要將造成韓國經濟奇蹟的國家主導體系現代化,並將經濟計劃過程民主化以去除其封閉、反勞工的性格。這些正是1998年時就應該推行的政策。

從(上)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