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偉大的搖滾樂手尼爾楊痛批,蘋果公司跟它的金雞母iPod「讓音樂變成壁紙」,他認為iPod及其主宰市場的MP3格式,扼殺了聽者對於音質的要求,當我們擁有越來越大的硬碟、越來越便利的收聽載具,數位音樂卻讓我們的耳朵變得更懶惰、更不敏銳。
尼爾楊形容:「在iPod時代,音樂品質被貶至兒童玩具等級。」
讓人驚訝的是,當財星網站刊出尼爾楊的示警,下方留言板充斥著網友的辱罵:「白癡老頭的嘮叨」、「加拿大嬉皮滾回加拿大」,彷彿尼爾楊批評的不是數位音樂,而是他們的國族或親人。
其實,尼爾楊只說錯一件事,就算沒有iPod,買廉價耳機、電腦喇叭、網路廣播等的消費聽眾早就放棄細緻音質的講究。
謀殺音樂的主嫌不是iPod,而是網路世代依賴電腦及周邊載具「從事一切文化活動」的癖習,iPod只是利用它的市占率,加速並決定性地推進此一趨勢。
不過,尼爾楊說對了,科技具有吊詭的兩面性。一方面,科技豐富了人類的感官,讓我們更容易複製、保存、傳播影像,讓我們目擊遠方的戰爭、懾人的景色,讓我們更容易取得音樂、交流傳布,擺脫惱人的塑膠卡匣或CD盒,隨身攜帶上萬首的歌曲。
另一方面,科技不知不覺削弱我們的感官,我們貪婪著十倍速的下載、十倍數的儲存,放棄了耳朵足以辨識的高頻及低頻音;就像人類無限享用數位影像的增殖,但我們超大硬碟裡的數萬張照片,早已沖淡昔日老照片觸電般的感動能量,或班雅明所謂的「靈光」。
當我們誤以為Google檢索結果的前兩頁,就是全世界知識的精華;當我們日漸不耐閱讀長度超過Outlook預覽框的信件,或是少了Word檔就無法寫作,其實,我們都正邁向另一種「演化」。
數十萬年前,當智人決定以後腳直立行走,進而擁有一雙靈敏的前肢,製作武器、搬扛重物、撫觸示愛,但是,我們因此犧牲了奔跑的速度;而今,我們歡快享受著數位資訊的便利、無限繁殖的感官物,又將犧牲哪些細緻的能力?
有趣的是,聽完尼爾楊的指控,時代集團總編輯特別提及,當他採訪蘋果公司老闆賈伯斯,他注意到賈伯斯的客廳裡,「有一個LP唱盤,還有一大堆黑膠唱片。」
回應
Re: iPod:懶惰耳朵的危機
寫的真棒!
資訊爆炸的時代產物!
我以前想了一個問題很多年,
外星人其實是人類的演化,
外星人造訪地球其實是想看看祖先是怎麼演變成外星人的
Re: iPod:懶惰耳朵的危機
民進黨人為什麼單單對貓熊恨之入骨?
兩岸交流已經20多年了,大陸與台灣從人員、動物、以及貨物交流多的已經無一計數,為什麼別的東西民進黨人不太在意,單單對熊貓或者說熊貓如此恨之入骨呢?看看近幾天他們的表現就行了,“立法委員”天天在媒體抨擊,黨內多數大肆撻伐,仿佛”熊貓”與他們有「不共戴天之仇」。
細究起來,原因只有一點:大熊貓目前幾乎是“中國”的代名詞,全世界僅僅中國具有,如同中國古代的茶葉、瓷器等(瓷器甚至在英文裡就是中國一詞的譯文),看到熊貓就讓人自然想到中國。現在熊貓進入台灣,兩岸都有了“中國的象徵物”,實際上從傳統文化到兩岸國人心理中,都已經把大陸與台灣連成一起,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中國”,這才是民進黨人最恐懼的。
可見,一件代表中國的東西,對於”反中國”、”仇視中國”和”背叛中國”的人殺傷力太大了,見了這件武器,台獨人士怎能不怕的要命?
熊貓----中國的代表,不知道給台獨分子多少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