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用希特勒美學呈現京奧(尼娜˙赫魯雪娃)

2008/08/09

2008年08月09日蘋果日報 論壇

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觀眾們看到一場經過精心設計的、浸透著民族主義的庸俗演出。當然,會讓人回想起希特勒邁著正步走的衝鋒隊的畫面絕對不是中國領導人想讓人們留下對奧運會的印象;不管怎樣,官方的中華民族主義宣揚的是這個國家將依靠田園詩般的「和諧發展」來實現「和平崛起」。但是,不管是在美學上還是在政治上,這種描述都不著邊際。

事實上,選擇希特勒的心腹、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建築師和設計師的兒子小阿爾伯特斯佩爾來設計北京奧運會的總體規劃,中國政府本身就暗示了美學的極端政治化正是二十世紀極權主義的一大特徵。像那些政權一樣,不管是法西斯政權或是共產主義政權,中國的領導人一直在尋求將公共場所和體育比賽專案轉化成他們能勝任並且授權統治這個國家的可見證明。

小斯佩爾的使命是為進入北京的奧林匹克建築群的大道制定總體規劃。他的設計主要集中在建設一條連接紫禁城與將舉行開幕式的國家體育場之間的氣勢宏偉的大道。而他的父親為「日爾曼尼亞」、也就是希特勒為計劃在二戰後建設的柏林所選擇的名稱所進行的規劃也主要依賴這一宏偉的中軸線。

中國的統治者把奧運會看作是他們向世界展示他們在過去30年所建設起來的這個擁有巨大活力的國家的舞台。而這種展示還帶有一種更加重要的國內政治目標:使這個政權的持續統治在普通中國人眼裡進一步合法化。鑒於這一因素,一種高調並且巨型的建築語言幾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設計強調友好環境

在為北京奧運會設計總體規劃時,小斯佩爾這位享有盛名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像他的父親一樣試圖創造一個未來國際大都市。當然,他用來向中國人兜售他的規劃的語言與他的父親將他的計劃提交給希特勒時所用的語言肯定非常不同。

小斯佩爾沒有過分強調他的設計的壯觀性,而是堅稱其對環境的友好。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北京應該被轉化成一座超現代的城市,而他父親在1936年對柏林的設計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妄自尊大」。

當然,父親的罪過不應該落到兒子的頭上。但是當兒子繼承了他的父親建築原理的核心思想,並且把它用來服務一個尋求用某些曾驅使希特勒的理由來利用奧運會的政權時,你能說他不是有意地表現那些罪過嗎?

極權主義政權,比如納粹、80年代的蘇聯和現在的中國,都渴望把舉辦奧運會作為向世界標榜它們的優越性的途徑。中國相信它已經找到了它自己發展和現代化的模式。

小斯佩爾以及他的客戶的奧運夢想化為現實標誌著歡迎插曲的終結。自從冷戰結束後,政治已經遠離了奧運會。一塊金牌反映了某個運動員的體育才能和對體育的執著,而不應被認為是造就了他們的政治制度的功勞。

納粹創造奧運火炬

但是現在我們又回到了政治催眠的美學標準中,這反映在主辦國宣稱中國應該贏得比任何國家都多的金牌。奧運火炬傳遞本身就是由納粹創造出來的,並且首先是從柏林奧運會開始進行的。當火炬在小斯佩爾建造的強力大道上行進時,世界將再一次目睹極權主義意志的勝利。

作者為紐約的新學院大學教授國際事務 Project Syndicate 尼娜˙赫魯雪娃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