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1
【/北市(國小校長)】 台灣舉重好手陳葦綾在奧運首日就勇奪銅牌,消息傳回國內,舉國上下振奮不已,但接受媒體採訪時,她竟然脫口說出自己的願望是:希望媽媽不要再反對自己練舉重、死也不放棄舉重運動…等語。陳葦綾的勝利感言,令人感傷,但卻不令人意外,因為家長經常是孩子奪牌的絆腳石。
個人服務基層教育,經常聽到學校教練以下的抱怨:「好不容易發掘具有天份的選手,怎奈家長反對,最後只能忍痛割愛」,每次聽到學校運動團隊教練發出這樣的感嘆,身為校長的我,心情不免也隨著跌落谷底,然而類似情況卻又屢見不鮮,幾乎每學期都會上演好幾次。家長的心態不難體諒和理解,只是若任由情況持續惡化下去,未來恐怕我們優秀的選手更難尋覓,在國際體壇上奪牌的機會將會更加的渺茫。
我國傳統上是個重視智育的社會,只是這些年來,隨著王建民、詹詠然、龔怡萍和曾雅妮等台灣之光的出人頭地,家長們的觀念應該與時俱進,只要夠努力,行行都可以出狀元,就像這次的陳葦綾一樣,苦練舉重十三年,飽嚐「您是世界上最差勁的舉重選手」的嘲諷,依然不離不棄,終於等到揚眉吐氣的一天。
除了家長的觀念要改變,不能再阻止孩子從事體育運動外,政府提倡體育、栽培選手的作為應該更加積極,過去許多網球和桌球的好手,靠的都不是政府的栽培,反而是依賴家長一點一滴的努力,昨天媒體又報導有基層教練,散盡家產挹注選手訓練的報導,讀來頗令人心酸的。筆者呼籲政府應該扮演「育苗」的栽培工作,而不是「割稻仔尾」的坐享其成。
建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