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台灣姊妹會《黑仔娶媳婦》開啟影展第一炮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08/08/12

南洋台灣姊妹會實習生/台大社工所 詩穎

參與籌備「夏日‧姊妹」影展本來不在我的實習規劃之中,對一個「社工所」的實習學生而言我的實習重點應該是放在個案工作的處理、議題倡導與研究、培力工作、和姊妹們相處…,而舉辦活動/影展/座談對我而言過去又有太多類似經驗,因此本來是把自己定位在一個被動的配合者、協助者的角色。

這樣的想法在影展開始前的週五上午被轉化了。 經歷週四的工作會議,看到與影展相關的各樣庶務似乎仍在空虛渾沌之中,雅青(北辦執秘/泰國姊妹)週五找了我和另一個實習生怡如懇切地聊了好一會兒,從上次的辦志工培訓的經驗談到姊妹會的「團隊情誼」,也聊到了近來一同工作的各樣感受,在這樣「掏心肺真情與談」之凝聚、氛圍中,我和怡如義不容辭地加入了影展的籌備,從被動配合,到主動協同主責者一同規劃,我們出了個簡單的計畫書與工作分配,並大肆在各BBS板上宣傳影展訊息。我心底想的是,嗯,可能可以順便在影展籌備中學習何謂「組織」:姊妹會如何接觸、組織年輕志工,也觀察並覺察自己「被組織」的歷程…。

當天,心情自是忐忑,看著超過預期人數的簽到表,雖然心頭大石有些放下,但也在暗自想像會來到現場各方人馬的不同模樣,世軒怡如和我連在中午用餐時都忍不住rehearsal下午的流程,確定萬事俱全。沒有擔心太久,下午兩點,門鈴聲此起彼落地響起。不含我們原本的人,陸續有十個人來看電影。

第一場播放《黑仔娶媳婦》,不到一小時的影片,真實而簡要地呈現臺灣男人到越南選妃、「娶某」的過程,以及阿鑾嫁來台灣之後的生活、處境與五味雜陳的心情。 很不錯的片子。坐飛機到越南,坐在「寶座」上看著一群群越南女子進房、排排坐的選妃歷程,婚姻仲介的樣貌,越南「水上人家」的景觀,「臺灣在越南辦事處」對婚姻移民的諄諄教誨…之於觀影的大家,都是太難以想像、太不容易接近的場景了。

影片後,佳臻(北辦主任/臺灣姊妹)簡單的開場,說到零七年「移盟」針對移民法(全名:入出國及移民法)的修法,促成全面取消商業性/營利性質婚姻仲介以及相關的爭議與討論後,便邀請大家發言、討論,本來擔心的「冷清場面」並未出現,映後的討論真可謂…十分熱烈阿。

討論的很大一部分聚焦在「婚姻仲介」之上。婚姻仲介究竟該存該廢?如何存、如何廢?禁止「商業性婚姻仲介」之後呢?是否只不過是帶了白手套,外觀看起來是NPO但實際上商業作為與利潤不過被「地下化」。佳臻表示有學者認為姊妹會將婚姻仲介「妖魔化」,亦重申姊妹會的立場並非反對婚姻仲介,而是反對「營利化」的仲介事業。鈞如提到或許原本至外國娶某的需求量並沒有這麼龐大,而是由於鉅額的經濟利潤、誘因使得仲介業者透過各樣方式、廣告媒體…觸發臺灣男性「娶外國新娘」的「隱性需求」。冠婷以較高層次來觀察婚姻仲介,表示將女性物化、商品化的婚姻仲介業其實展現的是臺灣社會刻板的性別文化。佳臻回應在姊妹會的實際的組織經驗中,亦碰觸到許多已被empower的姊妹們在社會參與、投入公共事務上遇到的兩難,如何因應與協調夫家、丈夫對太太的期待、家務勞動與工作的束縛,另一方面,也看見部分娶外籍配偶的臺灣男性,處在相對弱勢的社會階級中,其養成教育與慣有對「女性」的想像亦常常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綜論之,廣泛的公民教育恐怕是一條必須走,且需要再走一段時間的路。

泳翰對新移民來台後的中文教育提出另一種可能的作法,現在慣用的方式多為從基本的注音符號ㄅㄆㄇㄈ開始教起,然而越南、印尼、柬埔寨使用的均為拼音文字,何不透過其已熟悉的語言來進行中文教學?雅青表示她在台灣學中文時亦曾有類似的疑惑─在路上並不會看到ㄅㄆㄇㄈ為什麼要學呢?我以印尼移工的教學經驗回應,本來亦不打算教只有臺灣會使用的注音符號體系,但當臺灣社會、甚至「小朋友」都在使用ㄅㄆㄇㄈ時,就形成了一種「必須知道」的壓力。佳臻則是說臺灣社會對外籍配偶有輔助該子女學習課業的期待,因此注音符號恐是基本配備。而世軒點出了語言學習的「文化不平等」性質,回顧影片中眾人對阿鑾學會中文的期待,他挑戰「為什麼不是黑仔去學越南文?」。而這點討論也牽連到關於新郎是否已有「娶外籍配偶、擁有新移民之子」的預備。雅青說,她一直很想問片裡的黑仔:「你準備好了嗎?你準備好當爸爸了嗎?」,才剛來台、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阿鑾必須長期獨自在家,爬至少二十層樓去搭伙,不小心跌倒流產卻被質疑的心情黑仔能體會與理解嗎?

最後,也討論到關於新移民姊妹的「必談課題」─婚姻這檔事的「自然」與「純粹」。中產階級與充滿理想的青年們對婚姻與自由戀愛存有的想像是了然於心的,我自己的經驗是「年輕人」很難想像何以有人能在這麼快速的時間之內,決定要嫁/要娶另一個人,然後展開之後數十年的牽手人生,然而在討論中不斷激盪的,是婚姻的「交換」性質,從古到今的人類行為與交往的基本元素,而事實上,近百年來才有「自由戀愛」的出現,媒妁之言存在的歷史比想像還要深遠,熱烈的討論中一再挑戰與被挑戰的,是即或在自由戀愛模式的婚姻行為中,「交換」仍然有蹤跡可循,可能不顯見,可能改換了一種形式,但,它就是存在。如果套句Giddens的話:「或許連她們自己都沒有完全察覺到,他們結婚是為了肯定自我的獨立,並創造一個新的自我認同。...婚姻被當作達成自主的手段。」 (Giddens,2001)

《黑仔娶媳婦》,作為「夏日‧姊妹」影展的第一砲,可說是打得響亮。不是第一次看這片子的我也在討論中看見了很多之前從未想過的面向,也對之後的四場座談充滿了期待。

下一場影展節目: 08/14(四)2:00-4:30 我的強娜威 【影展活動訊息

◎參考書目: Anthony Giddens(2001) 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周素鳳譯,頁53-67,台北:巨流。

主題: 
活動日期: 
2008/08/14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