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爆陳幸妤精神科治療內幕

2008/08/20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08.08.20 04:16 pm

週刊提及,長期以來,陳幸妤精神狀況不穩定,日前陳幸妤在父親陳水扁被約談搜索後,還是到內湖牙醫診所正常看診,一堆媒體堵在電梯口要問她的感想,她趕緊推開麥克風要衝進診所上班。 報系資料照片 最新一期壹週刊封面故事為「陳幸妤精神科治療內幕」,指稱陳幸妤最近情緒失控,胡思亂想,為此,扁家好友黃芳彥還幫她找精神科醫師;但黃芳彥上午接起電話,一聽到是記者來電,二話不說,就直接掛上電話。

週刊提及,長期以來,陳幸妤精神狀況不穩定,去年6月在媒體面前,怒斥公公趙玉柱,要他乾脆去自殺算了;最近洗錢風暴更讓她胡思亂想,認為馬英九在背後下指導棋,要整死陳家一家人。

前天陳幸妤在內湖牙科診所前,情緒激動失控,一邊跑,一邊揮動雙手,跌倒又爬起,讓不少人同情,認為媒體咄咄逼人,但看在精神科醫師眼中,她人格特質中屬於典型的「外歸因」型。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解釋,「外歸因」型的人總是認為自己的不愉快,都是別人所引起的,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好像有人蓄意要陷害他,觀察陳幸妤這幾年的行為模式,可以看出來她就是不折不扣的「外歸因」者。

楊聰財說,具有「外歸因」人格特質的人,從小幾乎都備受呵護;曾有病人訴說,從小只要一跌倒,媽媽就會拍打地面或是椅子,說地壞壞、椅子壞壞,才會害他跌倒,長大之後只要遇到挫折,總是會責怪別人,而不會檢討自己,認為大家都在欺負他。

楊聰財指出,當親人家人都涉及到不名譽的醜事,還可能為此入獄,陳幸妤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換成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受不了,導致情緒崩潰。

另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精神科醫師則表示,長期觀察陳幸妤的行為,發現她行為模式都一樣,容易歇斯底里,被自己負面情緒帶著跑,平常沒事還好,要是遇到刺激,就會出現激烈反應,情緒決堤、失控。

該名醫師表示,這類患者都不會有治療的動機,除非症狀嚴重干擾了生活品質,或是失眠、睡不著,否則都不會到院接受治療,或是服用藥物。

該名醫師建議,陳幸妤應該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並學習如何控制情緒,如果覺得情緒就快失控,首先離開現場,像是前天就應該直接進入診間,不要接受記者採訪,但她心中一定有很多話要說,不吐不快,才會停下腳步,講了一堆話。

【2008/08/20 聯合晚報】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