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聲音vs.媒體再現
樂生週末,郭志榮談經驗

2008/08/22
苦勞網特約記者,苦勞網實習記者

在媒體管道無處不在的今天,究竟是給在地運動帶了更多的機會,還是成為扼殺弱勢呼聲的罪魁禍首?8月16日下午,「樂生文學週末」系列講座邀請到了公視記者郭志榮,分享這些年來隨著節目「我們的島」實地走訪台灣各縣市的所見所聞。透過一則則親身體驗的生命故事,暢談鮮為人知的在地滋味。

台灣於1987年政治解嚴後,隨之而來的媒體解禁、電波開放,形成一片百花齊放的景象。然而媒體數量由少變多,卻並未促成內容的多元化。郭志榮即有感而發地表示:「從中天轉到TVBS,不管中間是哪一台,新聞都是一樣的。」在看似開放的競爭體系底下,存在的卻是封閉的商業化單一價值取向。更可怕的是,郭志榮續道:「我們在看這個世界的時候,常常是透過媒體在看。」當媒體以無孔不入的姿態侵占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接觸外界最主要的窗口,自然也在無形中建構了真實世界本身。因此,「媒體有拍到的才存在,媒體沒拍到的,那當然就不存在。」

正因如此,來自在地的呼聲無不絞盡腦汁地想要引起媒體的注意,希望透過主流媒體強大的影響力,讓自己的微弱的聲音能夠為社會所聽見。郭志榮一針見血地指出,雖然這些抗議活動往往充滿了內部驚人的凝聚力,但是「他們很清楚,如果媒體沒有把這個事情播出去的話,那個東西就可能是從來沒有發生過。」那要如何在相對有限的媒體條件裡尋找發聲的機會?行動劇等一些較具「視覺效果」的舉動自然就成為了吸引媒體眼光的不二法門。儘管很多時候,那些當地居民、民間團體可能只是想把訴求很簡單地傳遞出去。

郭志榮無奈地表示:「因為你知道如果你只是在那邊演講,媒體沒有興趣」,但在地運動慣用的行動劇作法到底成效有多大?「會不會只是讓觀眾笑一笑然後他就忘記了」郭志榮質疑。再者,用「較具戲劇性」的手法來博取版面,會不會反而模糊了活動本身所欲傳達的訊息?甚至,有時候地方團體或鄉民的確成功引發了媒體的關注,可是呈現出來的報導卻是片面、扭曲的。郭志榮指出:「它有報、它有關心,可是在整個媒體上他並沒有正面意義。」報導的失真,常常會導致整個社會的不諒解,讓原本已非常脆弱的呼聲更加地為主流所孤立。

在目前國內各媒體善於炒作一日新聞的情況下,1998年「我們的島」節目的開播因此被視為能替弱勢團體發聲,並平衡報導的一股清流也是少數以環境生態為報導主題的新聞性節目,透過記錄台灣的環境現況,將島嶼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觀眾。今年,節目正式邁入了第一個十年,也是公視開播以來最久的新聞性節目。

雖然如此,郭志榮也不諱言:「『島』還是有侷限性的。」電子媒體有時間的限制,很多事情沒有辦法透過短短的15分鐘,完整呈現,加上即便在公視已經提供了「島」的團隊相當的空間,但是在新聞產量、預算,以及觀眾收視的壓力下,也很難把每一件事都可以深入而完整的掌握;話雖如此,談起台灣從北到南、由東到西,加上離島的各種污染、「建設」的破壞,以及BOT開發的問題,郭志榮如數家珍,顯然並不只是在「島」的工作中,可以得到的。主要的原因,是在工作壓縮的條件下,郭志榮利用採訪與私人的時間,補充了不足之處。

郭志榮思索,作為一個中介者,要如何把那些比較真情、細膩的部份,那些屬於「人的味道」的東西完整地傳遞出去。「不管任何地方,你鏡頭一拿起來,人就早都走到不知道哪裡去…你不去第二趟,他不會理你們的。」一個地方,經常要去了三、四次以上,才能夠與在地的人建立比較好的互動、溝通。對於主流媒體的侷限性,郭志榮也寄望從「社區報」到「部落格」這種小眾媒體,以及如苦勞網、環境資訊電子報這些獨立媒體,可以發恢更多的功能,使「在地性」與「媒體」可以有更高的結合。

建議標籤: 

回應

風雨中的國境之南
風雨中的國境之南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by 我還會留在地球

‧朱淑娟/2009.8.9在國境之南

盛夏在國境之南,巧遇莫拉克颱風。台北人,習慣颱風天放颱風假,喝溫熱的咖啡、看著電視螢幕上演各地哀鴻遍野的災情,隔著螢幕,水災風災停水停電死亡受傷失蹤,感覺好遙遠。看累了,轉台,災情消失,記憶遺忘。

意外身在災區,親身體驗所謂災情,夜宿恆春,深夜趕完稿,電一下沒了,黑暗中只有電腦螢幕散發出殘存的光,還有光碟機播放Janos Starker的巴哈無伴奏。電源一點點消逝,終於黑暗佔據所有空間。從包包中摸出被壓扁的果子零食包,天花板掉落的雨滴,規律且節奏,占據我的世界。

所有戶外勘查行程全部取消,改在車城上室內課。白天,持續沒電,電腦靠著發電機充電,依然是電腦幽微的光,讓人想起原來世界還在運轉。陳昭倫(中研院珊瑚礁專家)摸黑上課,狂風暴雨絲毫沒有減弱的意思,地板上滿滿都是水。接下來飲水機的水也喝完了,沒有人有空記得要幫誰送水。

拒絕外出吃午餐,因為想起剛剛在風雨中被風逼到牆角,動彈不得。毓正(成大法律系助理教授)問我,「被風雨逼到進退不得時,在想什麼?」原來,人在危難中腦中一片空白,只想靜靜等待,等待風雨過後。

7日,輝祥(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從屏東市開車趕到車城,自告奮勇要去7買熱咖啡給大家喝,過了約兩個小時,輝祥護著熱咖啡回來了。他笑笑說,「附近7都停電沒開,繞了大半個車城,終於買到了。」在台北從沒想過,原來24小時都買得到咖啡的7,也有沒水沒電沒開門的時候。

林邊溪水暴漲、高屏交界的雙園大橋9日凌晨斷了,林邊、東港、新園、佳冬淹大水。高鐵、火車、客運全部停駛,聯外道路全數封閉。8日晚上9點輝祥結束課程後接到太太電話,說屏東市的家中大樹倒了,家中淹水,要他趕回家。

9日上午打電話給輝祥,手機持續斷線中,直到上午10點才接到他來電,「所有路都封閉,剛剛才回家。」原本1小時的車程,他在風雨中足足走了12小時。

回到恆春分局附近的中南客運站,原本要搭車到枋寮幫正在單車環島的朋友買火車票,結果候車站大門緊閉,門上貼著公告:「因為颱風,8月7日中午起全面停駛。」揹著行李的旅客在門外徘徊,休旅車在叫客,「高雄高雄,有人要到高雄嗎?」風雨太大,朋友們決定北返,舒緩了我的焦慮。

終於,連7也賣不出熱咖啡了,颱風天還在店內工讀的妹妹一直道歉,「不好意思啊,沒有熱水。」飲料架上連冰冷的罐裝咖啡也快賣完了,匆匆搶下2罐。抬頭搜尋,麵包架、報架、便當架,全都,空空蕩蕩。

一時,屏東宛如孤島。台北的媽媽、姐姐、朋友焦慮的電話一直打進來,「你還好嗎?」媽媽說,台北出大太陽,中午大家要出門吃飯,慶祝父親節。

手機中不時收到在天之涯的你,傳來的簡訊,風雨讓思念更加千絲萬縷。「妳說擔心吹風,躺在廟的引道,風大得像熱切的擁抱,我愛的不得了…。」
Posted in: 隨筆 | | 此文章的連結 |

<國境之南..海洋報導>之三:留下阿塱壹古道‧為子孫留下40分鐘的匆容
by 我還會留在地球

‧朱淑娟/2009.8.8屏東報導

──年輕的你,應該揹著背包,到海邊吹吹海風、到山裏曬曬太陽,墾丁東部海岸,到處都是這樣的美景──

前言:目前台26線鋪設到屏東縣滿州鄉的佳樂水為止。佳樂水到港仔、旭海(屏東)到安朔(台東)至今尚未開通公路的原因,是因為這個路段通過墾丁國家公園、南仁湖生態保護區、港仔大沙漠等生態敏感區。

但交通部公路總局在民國84年規劃「台26線安朔至旭海段新闢工程細部規畫報告」,91年通過環評審查,公路局開路原因是,此路段是全省濱海公路唯一未貫通的路段(其實佳樂水到港仔也未開發),為了連繫台東、屏東的觀光點。

這條路(總長12.8公里)分6標,其中第5、6標在台東段(第6標在上南田段、第5標在下南田段)已動工中。屏東縣境內的1~4標,因濱臨險峻的海岸線,且環保團體極力反對,公路總局提出替代道路(離海岸較遠處增設2座隧道),依環評法規定變更道路需提出環評差異分析,目前審查尚未通過。

(變更道路自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往北,經牡丹鼻岬角、觀音鼻岬角、中心牧場、過塔瓦溪後進入「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下南田段」,總長6.93公里。)

阿塱壹古道 

恆春古名叫「塱橋」,從恆春往北一直到旭海,是俗稱的「阿塱壹古道」,清朝時就有,平埔族與塱橋18社,靠著這個古道,通婚、戰爭、遷屣。塱橋18社曾經歷牡丹社事件,是一段具有珍貴歷史文化價值的道路。

台26線旭海到南田是「核廢公路」?

南田村是台電公告兩處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預定地之一(原本旭海也是,台電於今年3月才排除旭海)。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表示,這條公路一開始就被質疑是「核廢公路」,台電公告核廢料場址後,更證實憂慮並未空穴來風。

洪輝祥表示,這個路段擁有原始海岸林、全台獨一無二又美又大又圓的鵝卵石礫石灘,鵝卵石像海綿組織,是天然的消波塊。河海交界更是蝦蟹安身立命之所在。

這個路段位於南仁湖北邊,屏科大教授裴家騏曾提出建議,南仁山區是墾丁地區哺乳類動物最多的地區,遊憩與道路會引進干擾源。長期來看,有必要在國家公園的北方規劃生態廊道。

台26線貫通的代價

如果這個路段貫通,墾丁生態系將被嚴重摧殘。洪輝祥認為,墾丁國家公園生態廊道將被腰斬、南田石地景價值被破壞、最後的海岸林消失、椰子蟹在本島最後的棲息地也將淪陷、生態與文化多樣性更將消失無蹤。

另外依統計,每年進入墾丁的遊客650萬人,其中97%進入西岸,只有3%、20萬人進入東岸。依公路總局規畫,如果台26線貫通,預計東岸每年將湧入495萬人口。當地民眾期待開路能帶來商機,但洪輝祥認為,太多例子證實開路只會讓車流快速通過,反而留不住遊客,「開路會帶來商機是經不起考驗的。」

道路四通八達的國家公園

「沒有一個地方的國家公園,像墾丁國家公園這樣道路四通八達,車子橫衝直撞」。1983年墾丁國家公園成為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但諷刺的是,當時墾丁哺乳類動物有17種,經過20多年,2005年時調查發現哺乳類動物只剩下7種。

洪輝祥指出,墾丁包括省道、產業道路總計超過1000公里,如果台26線貫通,大批車輛從東岸湧入墾丁,未來內陸的道路一定無法負荷,勢必要再拓寬。而產業道路拓寬,完全不需要環評。

他說,道路是生態系殺手,墾丁國家公園目前已碎破到不行,「台26線如貫通,會是壓倒墾丁國家公園生態系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生態系統來看,每平方公里道路長度如果只有0.5 公里,對生態還不致於有影響。但如果超過1公里,生態系立刻會被切割。

值不值得,你必須做出選擇

台灣民眾犧牲這麼珍貴的環境及保育資源,只為了交換節省40分鐘的車程,「值不值得這麼做,你必須做出選擇。」   
Posted in: 海洋 | | 此文章的連結 |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
...跟公視阿梅、立報慕情經常在談,為什麼我們願意願跑這種令人傷心挫折的環境新聞?說到最後發現我們的想法很一致,就是因為有張醫師這種人(或是詹順貴、李根政、洪輝祥、悟泓、陳椒華…)才讓我們如此心甘情願、毫無怨言。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_24.html
千萬個祝福,給 (地球)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