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已經在24日熱熱鬧鬧的結束了。人們目前關心的是,奧運過後中國經濟是否能夠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二戰以來,除了96年亞特蘭大奧運,其他歷次奧運之後,主辦國在奧運後一、二年間均出現了明顯的經濟增長放緩。這主要因為各國為奧運會投入大量建設資金,奧運過後,投資熱潮退卻,經濟也就隨之回落。
據京奧發言人劉志稱,對於這次奧運場館的直接投資達到130億人民幣(約19億美元),而從2001年起的7年間,對於北京基礎建設投資總額達到了2800億人民幣(約412億美元)。
但是,按照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2007年全國GDP總量已經超過24兆人民幣。所以,這些在7年時間內完成的投資,對於全國的經濟影響可以說微乎其微。
賓州州立布隆斯堡(Bloomsburg)大學教授黃本魁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雖然說,在奧運之後,在北京以及整個華北地區的基礎建設投資肯定會出現明顯的下降。但我們對此也不必過於悲觀。」
黃教授指出,今年5月發生的四川大地震,發改委已經制訂了涉及51個縣的災後重建計畫。這部分的重建投資已經可以彌補大部分奧運之後的投資空白。而且就整體而言,中國的基礎建設依舊落後,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如果中國政府能繼續加大農村地區的基礎建設,不僅能彌補奧運會投資減少的問題,進而還能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改善日益嚴重的城鄉差距矛盾,擴大境內市場需求。
在接受訪問時,黃教授也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工廠」,但也產生了一些諸如工業結構低下,生產效率不高,平均能耗是發達國家數倍,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等問題。而近期的人民幣升值、美國、歐洲各國相繼出現經濟增長放緩,市場需求減退,這也造成了中國的部分產能過剩問題。如果中國政府能藉此機會,調整產業結構,整治環境,加強節能高效工業的發展,才能保證中國持續性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