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金戴銀 體育強國不是夢?

2007/05/14

退休的體育冠軍李貴成, 是中國一所精英體育學校--北京什剎海體育學校的校長。在這所體校,接受訓練的孩子年齡小到只有六歲,他們瞄準的是奧運冠軍。

在二○○四年雅典奧運會上,有八名來自什剎海體校的運動員參加比賽,其中五人獲得金牌。

北京即將在明年舉辦奧運會,為了奧運,這個城市大興土木長達八年,不過,改了城市面貌,能在奧運賽事中摘金奪銀的中國選手,仍舊是北京二○○八年奧運會上最耀眼的明星。

為了奪得更多的榮耀,諸如什剎海體校這樣的名校已表示,明年奧運會上,要派出更多的金牌選手。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效仿蘇聯設立了大約有四百所體育學校的運動教育體系,重點在於培養那些「能證明社會主義比西方資本主義更優越」的世界冠軍。

當時蘇聯的體育曾被戲稱為「紅色機器」,意味著只要這部機器能夠隆隆地運轉,金牌就會從這家紅色工廠裏不斷地產生。

由於政治因素,中國一直被排斥在奧運會之外,直到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會才突破。在那次奧運會上,中國人斬獲十五枚金牌。此後,中國的體育明星冉冉升起。加上蘇聯瓦解,體制丕變,中國在這種情況下,超越了老大哥,接棒挑戰美國體育霸主地位。

有意思的是,與此同時,中國逐漸摒棄大多數社會主義包袱,接納實用主義和自由市場,中國社會正在迅速改變。但是,體育依然除外。

在這個只有訓練選手身影的世界裡,仍然沿用舊時體制,像什剎海體校這樣的訓練地,依舊是未來世界冠軍的搖籃。

美國雅虎新聞網引述李貴成談話表示,這種層層選拔運動員的機制很有效。他的體校在全中國排名前十,標準則是其學員在世界和奧運比賽中所取得的成績。

報導稱,在什海剎體校,八百多名學員由四百名工作人員照料,後者一半是體育教練。

他們在五個巨大的室內體育館內訓練學員體操、乒乓球、跆拳道和排球等專案。這所精英體校反射出中國嚴酷的體育體制。

而在最近的一個參觀日,參觀者看到有一群六歲的女孩正在單槓和雙槓上刻苦練習。「像體操這種專案,必須挑選六歲左右的孩子,而其他專案,比如排球,孩子們可以晚些來這裡訓練,或許可以到十五歲再來。」李貴成說,「全世界都是這樣。」

這套訓練機制不免嚴酷,但很有效。中國的選手都會說,自從馬豔紅奪得一九八四年奧運會體操冠軍以來,這所體校成了中國體操運動員的輸送帶,也是培養乒乓球運動員的頂尖學校,幫助中國在世界桌壇上屹立不倒。

不過,這一制度遭到運動員和專家多年來的批評,甚至引起曾參觀過的西方運動員撻伐。

選手像撲克臉

都被特殊訓練毀了

他們認為,這種訓練根本不符合奧運精神,為了爭金奪銀,學校對青少年過於嚴苛。有人形容,中國金牌選手大部份都是張冷冷的撲克臉,像是莫名所以的機器人,這都是因為從小受到太嚴苛的訓練,被這種「特殊訓練」給毀了,站在國旗國歌飛揚的領獎台前,愈來愈不搭調。

事實上,中國派出的奧運選手,幾乎全都從小學開始,就被選送到專業體校,進行封閉式管理訓練,做起「職業運動員」。除非退役,他們都是職業運動員,遍布全中國每個市縣的體校。目標就是「奪金牌」以「為國爭光」。

也有人抨擊,中國作為一個想做「體育大國」的窮國,不得不以窮國的辦法辦體育。今天的冠軍,都是從兒童時代被精挑細選到業餘體校,體校名為「業餘」,實際上對文化課程的要求甚低,而體校生的運動成績越好,越有「潛力」,接受基礎教育的時間越短。

這使得某些著名的冠軍,連小學的加減乘除都不會算。但這不是他們自己無能,而是畸形的體制造成的惡果。看來,中國要做成舉世有口皆碑的體育大國,距離有多遠?並不是二○○八年北京奧運的成果,得以解答。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