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緬僑教方向的迷思

2008/09/06
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成員

八月初,緬甸地區海外聯招考試在曼谷中華會館舉行,結果只有二位緬甸僑生應考,造成監考與承辦單位人員比應試者還多的特殊景況。然而,這好笑畫面的背後,卻有著主管機關官僚思維和對泰緬地區特殊內政的不了解以及對自己政策極度的缺乏自信。

僑生回國升學,始於民國三年教育部公佈「僑民子弟回國就學規程」。政府遷台以後,為防止中共赤化海外華僑以及政治外交等方面的考量,教育部於民國四十年訂頒「僑生申請保送來台升學辦法」,開始招收大量僑生來台。時至今日,每年「回國升學」學生仍有數千人。

五十多年來,台灣政府對僑教政策雖多所檢討和修正,但仍跳脫不出大中華邏輯的意識,所以造成僑教政策的「有形無體」,甚而讓真正該屬於「僑生身分」但卻無當地國籍的泰緬孤軍後裔沒有一條真正合法「回國升學」的管道。

「僑生」身分屬性的認定在形式上可分為在海外居住滿六年以上,並取得當地居留證件之華裔學生,其父母具中華民國國籍或為中華民國無戶籍國民;另一種就是已有他國國籍的「純華人」身分的華裔。也就是說,在舊國籍法上來講,泰緬無國籍華人的後裔子女是屬於「中華民國國民」,是符合「僑生」身分的。可是,當泰緬無國籍學生一案爆發,僑教主管機關則在瑕疵的現行條文中找自己的「護身符」為自己解套。因無能力辯識緬甸真偽護照問題而停止在緬甸地區的招生,並要求緬甸僑生到泰考試,緬甸僑生多因經濟因素和僑教政策的變幻不定,所以造成應試者寥寥無幾。

泰緬地區之所以會有許多無國籍人士,乃因特殊的歷史時空環境下所形成。國共內戰後,許多來自雲南、四川、貴州的孤軍難民被迫遷徙至泰北和緬北,在當地內政因素和歷史情結下,泰緬華人無法入籍或不欲入籍成為當地公民,但也因此而讓他們成了真正的「天朝棄民」。

民國七十四年以前,僑教單位對泰北無國籍學生給予入台證和分發書,並以「遣返回台」方式,讓泰北學生在入台一週內就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但之後因「泰化政策」改變,入台的泰北學生被迫持假護照方能來台升學。在緬甸部份,因緬甸憲法的規定下,1948年以後才在緬居住華人皆無合法管道取得緬甸公民證,因此早期台灣政府發放華僑證並核發旅行護照讓其入台後能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但由於沒有實地了解緬甸地區華人的背景,所發放華僑證多被世居僑民申領,而真正為國家犧牲的孤軍卻很多沒有任何可以證明自己是華人的證件。所以,很多緬甸華僑拿到了雙重國籍,而有的卻仍然是空無一紙文件的無國籍人。

然而,僑教主管機關在國籍法修正後,對僑生的定義仍是籠統含糊,依然按照「僑生回國輔導辦法」招收泰緬地區僑生來台,雖有著政策上善意的通融,但卻不願承認其政策的弊端。譬如當民國八十二年後僑生沒法再「入台即獲得身分」時,沒有訂定可以相應的辦法措施;又如當國籍法第三條「入台滿五年可申請歸化」的條件改變時,也沒有重視泰緬無國籍人的基本人權將從此消失。因此,在沒有完整配套下的招生政策,再一次浮現出泰緬孤軍後裔無國籍的問題。雖然民國八十八年的移民法通過暫時讓無國籍泰緬人士的居留獲得解決,但因這種消極大赦的條文,由於時間點和特定對象的設置,在今年發生泰緬孤軍後裔抗爭事件中證明問題根源並無法徹底解決。

其實,僑教機關擔心的是他們沒有能力來分辨泰緬哪些華人是屬孤軍或無國籍,哪些華人是老僑民或後期移居泰緬的中國人。對泰緬地區數百萬的華人,如果採取完全開放的政策,那當然會造成台灣社會無法負擔的社會成本,不過如果能夠深入了解整個泰緬華人的遷移過程和泰緬內政的複雜性,那相對來說就比較可以找出一定的脈絡。譬如所謂的孤軍從雲南撤退至緬時多定居於鄰近中國的緬北撣邦和克欽邦,在沒有當地公民證的情況下,當然沒法隨意遷居;而民國五十年的第二次撤退回台時再從緬北撤至泰北的孤軍,也多落腳於泰北清萊、清邁、密豐頌省一帶。因此,當對泰緬地區的特殊內政有深入了解,當許多泰緬華人只持有居留證件而無法申辦護照出國的事實存在後,相關主管機關在僑務政策上應思考是否該訂定「泰緬地區無國籍華人回國升學、定居」辦法,而非當無國籍人持偽變造護照入台後就認定他們是故意犯罪甚至欲「依法」撤消其學籍的思考,以推卸自己政策謬誤的責任。

當僑委會籲「老僑落葉歸根」時,自己的國民卻在海外仍過著無國籍的生活;當高喊「東南亞僑生倍增計畫」時,泰緬地區的僑教政策卻被限制緊縮甚至關閉;當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在英國受訪表示「凡是愛護中華民國、支持台灣的僑民,都是僑委會服務的對象」時,許多把中華民國當祖國的泰緬華人卻因持當地護照而備受刁難;當馬總統在書中提到「人權教育在於傳播尊重生命、追求自由、包容異見和擔負責任等基本價值」時,卻看到許多因依親、結婚的泰緬無國籍華人在冷血的法令政策下而被迫無法團聚。

隨著時空背景的轉移,僑教政策當然也應該與時俱進,但如果僑務官員連泰北、緬北都不知道在哪,怎麼會了解無國籍人的存在事實?怎麼會知道被迫高價買假護照的無奈?如果僑教政策定義的「僑生」是已經不具中華民國國籍的外國人,那「僑生」稱謂是否已不合時宜?是否「僑生回國升學」一詞不該再是帶有政治認同或政治意識的色彩而回歸到單純的教育層面?如果「僑生」定義為中華民國海外居民或為中華民國海外無戶籍國民,那泰緬僑教政策就不應該再讓「僑生」生活陷入困境,生存權益需要爭取,身分問題讓人迷思!

事件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