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繼鄧小平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對「姓社還是姓資」問題定調之後,北京學術思想界在改革開放卅周年的後奧運時代開始探討「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這場以「還權於民」為重點的思想解放運動,已引起中國海內外媒體的關注。
據《美國之音》中文網報導,中國學術思想界提出的「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主要是為了紀念改革開放卅周年,紀念一九七八年開啟改革開放里程碑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據報導,以「還權於民」為核心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浪潮是從湖南興起的。八月底,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在一場會議上表示,「前兩次解放思想偏重於『還利於民』,這一次解放思想在繼續注意還利於民的同時,更偏重於『還權於民』」。張春賢將一九七八年「真理標準大討論」與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前後的「姓資姓社大討論」稱之為「前兩次思想解放」。
張春賢「還利於民更要還權於民」的談話,除了被視為是紀念改革開放卅周年之外,也被一些媒體解讀為中國「政改的前奏」,在為中國下一步的政治體制改革做準備。
對於張春賢「還權於民」的口號,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分析表示,憲法的文本上雖然明確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但中國有兩套不同規則,一套是紙面上的規則,一套是潛規則」,「制度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人民實際上是被架空,因為長期以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長期以來根本就沒覺得這是一個問題」。
張春賢二○○五年十二月時從中國交通部部長調任到湖南任省委書記,許多中國問題觀察家都認為他是中國政壇的明日之星。因此,《美國之音》中文網引述《亞洲時報》報導說,張春賢提出「還權於民」的說法絕不是偶然,這應該受到了中共中央的首肯。
張千帆分析這次思想解放運動和前兩次的不同時說,「這次是從官方到民間的官方主導的運動」。他補充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雖然是中共中央主導下進行的,但它首先發起於學術界,而中共中央正好有這個需求。這一次,雖然學術界一直都在倡導憲政民主,但這次是由官員提出的。
對於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是否能成功,中國改革派理論家俞可平指出,這次思想解放運動有沒有成果,主要是看體制、機制上有沒有突破。另一方面,《亞洲時報》則認為,張春賢在其談話中並沒有提及任何的政治體制改革,把張春賢的話解讀為中共願意和其他政治力量分享權力是非常天真的想法,所謂的「還權於民」只是讓民眾在「監督政府」這方面擁有更多的權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