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流動性的賞與罰

2008/09/20

 世界金融史上,大概從來沒有一次像現在一樣:全球關注著市場流動性、所有的央行,都「閉著眼睛」把流動性「強灌」進市場。主要國家央行為市場灌進十多兆台幣以上的資金,連資金浮濫得可以的台灣,咱們保守的央行都要大降存款準備率,硬把二千億元的強勢貨幣「塞回」給銀行。

 廿年前,葛林史斑才接美國聯準會主席三個月不到,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美股重挫五○八點,跌幅廿二.五%,是歷史上跌幅最大的一天,較之一九二九年大蕭條前夕的跌幅還慘。在華爾街所有銀行家都被龐大的損失震得七葷八素之際,紐約證券交易所甚至一度準備關閉市場。

 聯準會發表一分簡短的聲明:「聯準會乃我國之央行,為不負此重責大任,今特保證必為流動性之來源,以支援經濟及金融體系。」當然,在幕後聯準會官員不斷勸說各大銀行留在市場、繼續放出資金。結果,奇蹟式的風暴很快平息,經濟持續成長、美股繼續上揚。

 後來,葛老形容那分聯準會的聲明是「如林肯蓋茲堡演講一樣的簡短明確」。而此後,「為市場灌飽流動性」,就幾乎成為挽救金融市場的SOP了。

 隨後幾次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以美國聯準會為首的全球央行,幾乎都是用「這招」─保證對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來度過難關。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隔年的俄國倒帳風暴,美國都曾協調已開發國家提升流動性並降息,來度過難關。

 用最白話文來說,流動性就是擁有的現金、或變現能力;小到個人、家庭,大到一個企業、金融單位、甚至一個金融市場,流動性都是「攸關生死」的關鍵。一家企業、金融機構,即使資產遠大於負債,如突然發生急需的大筆現金給付無法支付,可能因此被搞掛;所謂銀行擠兌而倒閉,其實就是「被流動性打敗」。企業一旦急需現金,就只好賤賣資產以求變現。

 而當資產價格被打下去後,全市場擁有這類資產者的價值都往下掉,也都有資產損失要提列;結果這些金融機構的放款能力因而變小,整個市場信用緊縮。信用緊縮,那些被迫還債者只好砍出手上資產,再進一步造成資產價格下跌。整個市場就如此進入惡性循環,不知何時到谷底。這也是金融市場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此波金融風暴各大銀行的損失已提列的金額號稱有五千億美元,如果以保守的十倍算,市場信用緊縮程度是五兆。

 五兆?一文錢都可逼死一名英雄,何況五兆?所以,全球的央行都不惜一切的用流動性要灌爆市場,就是要避免或打斷這個惡性循環。

 但,水能載舟,水能覆舟,增加流動性以救市如被濫用,該收手時不緊縮,反而會成為大禍。這波從次貸到二房,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就被認為是聯準會八年前,在科技泡沫後,為了支撐經濟與金融市場,不斷調降利率到歷史低點,讓市場充滿著錢,信用大幅擴張且浮濫的「終極結果」。

 這次,史前無例、由全球各大央行一起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到底何時會收縮?是否會「醞釀」出下次更鉅大的金融風暴呢?請見下回分曉。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