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陳律安‧綜合外電
很多人沒有預期到這次金融風暴的來臨及其嚴重程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Joseph Stiglitz是少數幾個早就預言金融風暴,並警告其嚴重性的經濟學家。
Stiglitz表示:儘管金融風暴的責任誰屬怪也怪不完,但檢討的目的是希望相同的歷史可以不要重演。在這篇文章中, Stiglitzg表示了他對這次金融風暴的看法。
布希在先前曾提到,問題的核心很間單,那就是蓋了太多房子。這或許是事實,但這答案太過簡化;重點是,為什麼蓋了這麼多房子呢?人們可以怪罪聯準會在做為一個市場調控者及主導貨幣政策方面的失敗。聯準會使資金連動氾濫,且市場控管極鬆導致房市泡沫化。當泡沫破滅時,從估價過高房產而生且槓桿比例過高的貸款就開始崩毀。
這只是另一個由過度槓桿操作、借貸、且有如老鼠會之行銷模式所造成的金融風暴。新的金融操作工具,使得槓桿操作的效應擴張,並使得風險變得不容易被看到。這就是為什麼這次的金融風暴,與之前的相比顯得如此具戲劇性。但,有一個問題值得深思,那就是聯準會為什麼會失敗?
據 《CNN》報導,前任聯準會主席Alan Greenspan其實不太相信市場調控的作用,所以當金融亂象顯現時,他請金融機構自我調控…此外,總體經濟在科技泡沫破滅後便呈現頹勢,2001時的減稅也不是為了要振興經濟,而是使富者更富。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伊拉克戰爭,它使得原油價格飆漲。很多原本花在美國貨物上的錢都流向海外。聯準會此時深刻感到它責任重大,必須要使經濟運行下去。
但它們維持經濟的做法十分短視,只不過將科技泡沫轉換成為房產泡沫。美國家庭存款幾乎為零,這是自經濟大蕭條後最糟糕的狀況了,整個美國都在寅吃卯糧。金融機構本身也難辭其咎,它們的所作所為並不符合社會大眾的需求及期望。
這些金融機構常為人所稱頌,它們調控風險並管理資金部位,因此照理來說應該使經濟運行效率提升,這樣他們領高薪才有道理。但他們卻本末倒置,資金配置錯誤,不但沒有調控風險還創造風險。金融機構的企業文化,使他們過度承擔風險並追求短期獲利。
這並不是第一次金融體系發生危機,也不是第一次那些篤信自由市場經濟之人跑去向政府請求企業援助。一切的事情都有跡可循,一個嚴重的系統性問題,但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導正金融業主管的動機是當務之急,減少金融主管的利益衝突,並使股東知道,他們的股票是否因為股票選擇權的關係而遭到稀釋。此外,應該要減輕使金融業主管衝短線並承擔過多風險的動機,比如說紅利發放是根據五年來的營收表現,而不是一年期。
成立金融商品安全委員會也是個不錯的方法,藉此來確保銀行買進或發售的商品是適合「人類消費的」。成人可以有自由做任何事,但並不代表他們可以隨意拿他人的血汗錢來從事投機行為。
有人擔心這樣會扼殺了金融商品的創意。若看到現在這些推翻會計規範與體制的金融商品,也許少點創意也是件好事。現在所需要的創意,是要能夠符合一般美國人需求,讓他們可以在時局動盪不安時安穩的待在家。
金融體制穩定委員會也必須建立,藉此來對金融體制做整體監看、了解金融市場不同部位的關聯,且避免過多的槓桿操作。一些能增進安全性與金融體制健全度的法規也需制定,如增加借貸難度。從歷史上來看,大量地快速借款會引致金融危機,這次也不例外。此外,立法阻止掠奪性貸款(predatory loan)也是必要之舉。
市場人士也不該再有「這間公司很大所以不該倒閉」的心態,如果規模真有那麼大,那就應該分家。上述這些金融改革並不能夠保證金融危機不會再度發生,但會使發生機率降低,且就算發生時,也不會像現在的情勢這樣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