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援支持搶救國教大聯盟遊行、反駁教育部片面說詞 聲明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05/06/11

對於教育部近日以來,「市場競爭以汰劣擇優」、「少子化所以不得不然」的論述,用以推卸政府錯誤管制的責任,以及將就業不穩定的惡劣狀況合理化,我們提出以下四點反駁,包括:一、教育部說詞錯誤類比,二、少子化不應作為縮減教師藉口,三、教育部統計數據掩蓋事實,四、迴避現實流浪教師極低率取率問題。我們要求教育部真誠面對問題,莫以修辭論述與片面的統計數據,操弄大眾視聽。

一、教育部說詞錯誤類比

教育部次長周燦德日前於媒體上回應搶救教育大聯盟時表示:「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就是要回歸市場競爭,讓五十個人應徵一個缺額,學校才能選到好老師。」,又說:「空服員、銀行員應徵,也是數百人取十幾名,難道他們也要為沒工作的人開缺、增加聘額嗎?」

然而,師資培育政策的「多元化」,並非是代表政府可以不用負責的「去管制化」。教師與空服員、銀行員的關鍵不同在於,師資培育機構的數量和招收學生量,直到今天都是由教育部所控管、核可的,當然與民間私人的空服員、銀行員培育不同。師培多元開放是要讓教師來源多元,但絕非代表要接受惡性的市場競爭;官員缺乏管制能力,教育學程品質良莠不齊一律開放,造成現今教師甄選畸形競爭的惡果,教育部為什麼不用負責?為何不公開說明錯誤政策的來源為何?

二、少子化不應作為縮減教師藉口

教育部次長周燦德日前於媒體上回應表示:「問題其實都來自少子化,學齡學生越來越少,自然不需要那麼多老師,財政困難下,教育部也沒辦法。」。

我們認為,「少子化」並不代表教師需求應該減少。學齡兒童逐年減少,不正是落實小班教學,發展適性教育的良好契機?怎麼變成了要縮減教師需求員額,讓未來十年教育現場沒有年輕、有熱情的教師呢?小班制和增加每班教師量,才能讓每個孩子有更多的老師照顧,以落實教改以來開放多元教育的理想。何況,台灣近年少子化的劇烈傾向,大家不敢生孩子,正是與政府缺乏良善的教育政策與公共托育政策有關,此刻正是營造優質教育、穩定社會的契機,豈可減少投資,維持惡性循環?

三、教育部統計數據掩蓋事實

教育部於其「感同身受,積極協助,共創國教願景」聲明中表示:我國於87至92學年度實施「降低國民小學班級學生人數計畫」,公立國小每班最高學生數已全面由40人降為35人,平均班級學生人數則為29.54人,生師比為18.43,已與世界主要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然而,此平均班級學生人數為29.54人,實為一掩蓋事實的數據。平均班級人數之統計,是將偏遠地區學生人數短少的班級算入,自然拉低了整體的平均班級學生數。教育部之統計應公布人口稠密的都市地區之平均班級學生數。實際上,國小每班最高學生數降為35人之說法也不符合部分學校事實。許多學校在編班時,將編班剩餘不足35人之學生未編為一班,而是打散進入各班,是各班級增加1-4人之多,至39人之譜亦所在多有。

四、迴避現實流浪教師極低率取率問題

教育部於其「感同身受,積極協助,共創國教願景」聲明中表示:師資培育法83年公布施行至今年五月所核發教師證書人書為109,159人,其中已獲聘為教師者約77,895人,就業率達71.36%,此就業率尚稱合理。

然而,實際上在今年以來的教師甄試,錄取率竟然低於百人之一之譜。八千多人爭取二十二個名額,究竟原因何在?師資培育機構於今年一年所核可畢業的學生即達到一萬九千人,光這五年來師培機構的畢業生即近達九萬名,豈有就業率達71.36%?教育部豈可以不關切真實的教甄錄取率,而以此模糊焦點!?

以上四點,是我們對教育部片面說詞的反駁,也是促成良好公共討論的一些基本要求。教育部真有誠意凝聚共識解決問題,應該將師資培育法通過以來,開放師資多元化、廣設教育學程、缺乏良好管制的政策狀況,做批判性的反省與說明,讓社會大眾與廣大流浪教師看清楚,教育改革決策過程的問題何在?誰該負責?我們怎麼擁有合理的師資培育政策。

聯絡人:研究生學會總幹事 陳書涵 0921103748 研究生學會 林柏儀 0922796883

主題: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