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課綱真的不適當嗎

2008/09/24

 對九八課綱的適當性,近日引發社會討論。事實上,支持九八課綱者亦不在少數,因此筆者願抒發一些看法。

 文白比例為四十五%:五十五%,白話比例應比文言高。其實一課文言,教師教學所用時間,比一課白話,多了許多,因此文白比例,純就課數比例而論,實不客觀精準。閱讀與寫作的學習是語文教育的重點。現代人必須快速地吸收大量資訊,白話文乃是承載現代思想與知識最適當的工具,當今無論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大多以白話文為論述工具,因此白話文應是最佳的語文素材。能快速吸收白話文,靈活地駕馭白話文,來自廣泛地閱讀白話文。

 其次,語文是有機的生命,隨著時代轉變,新的語言不斷地誕生,許多古老的辭彙已僵死,漸漸走出人類的生活,因此讓下一代大量接觸現代語文是全世界的趨勢,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語教學都是以白話文為主的語文課程,中國文白比例為一:三,且大量介紹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比台灣更白話,更世界化。

 再就學生學習而言,研讀文言文難字難詞與虛字,耗費學生無數青春時光,所學又遠離語文的實用,而他們需學習的課程何其豐富廣闊,大人們忍心為了自己古典中國文學之夢,而加重孩子身上的負荷嗎?二○○六年PISA評比,台灣十五歲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為第十六名,不及日、韓,所以語文教育應當落實閱讀能力的培養,協助台灣孩子大量閱讀,提升閱讀能力,實不宜陷溺在文言瑣碎的字意、詞意與修辭中。

 文化基本教材為選修。中國哲學包含諸子百家,除了儒家之外,道家、墨家、法家亦有其值得取法之處,何需獨尊儒術,罷黜其他?文化基本教材列為選修,意味著尊重教師專業自主,給予教師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如此有何不妥?如果教師擅長小說,或學生需要加強語文表達,或當地有特殊的文學風貌,而願意開小說選讀,語文表達或區域文學等課程,有何不可?為何要強制規定文化基本教材為必修?

 至於保存有關台灣的八篇文言選文。八篇台灣文言佔文言四十篇的五分之一,太多嗎?從明清以來書寫台灣的古典詩文不可勝數,而年輕的一代生長於此,閱讀先人對台灣的描寫,不也是天經地義的嗎?張曉風女士曾批評東番記出現許多番字,充滿對原住民的歧視。筆者以為在此正可教導學生,世界各國對原住民的尊重是遞進的,作者陳第自難例外,且陳第敘述原住民的口味嗜好時,表示「誰知何謂正味呢?人的口味哪有相同嗜好呢?」表達尊重差異,不以漢人論斷原住民的涵養。

 筆者建議不如辦理公聽會,讓九八課綱的贊成者與反對者公開辯論,使真理愈辯愈明,再作最後定奪,才算公平合理。

 (作者為師大附中國文教師)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