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破產的震撼

2008/10/09

 信貸危機帶來的金融海嘯,慘重的災情從美國本土震央擴散到全球,現在也波及到主權國家,例如冰島已岌岌可危,瀕臨破產邊緣。

 美國政府與歐盟為了救市,不斷推陳出新下猛藥,但是成效始終有限。房地產泡沫化、銀行倒閉、股市重力加速度般狂瀉以及商品市場也走空頭,現在連國家都可能破產,顯示信貸的流動性出現強大危機,而情勢益加嚴峻的壞消息在市場中蔓延,人們也愈來愈不認為有救援成功的可能。

 在目前的情勢下,三大問題將難以維持信貸流動,進而加大了金融海嘯席捲的震撼力:

 首先,近年來被美國前聯準會(Fed)主席葛林斯潘稱為金融創新的金融衍生商品,由於具有分散風險的特性,一度被視為是好事;但現在的情勢卻被「股神」巴菲特不幸言中,這些衍生工具是「金融界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不費吹灰之力便一舉讓全球資本市場和經濟搖搖欲墜。在計量的模型設計和精緻的包裝行銷下,這些創新產品的風險被模糊化,商品背後的未知更加劇了市場的不確定性。所以在這場信貸危機中,不易判斷哪些銀行得以倖存下來,信任和信心也就在不確定中流失。

 其次, 出現危機的金融機構為了自救,目前刻在進行去槓桿化(deleverage),以削減負債,拯救具有價值的資產和具有競爭優勢的業務。危機後的去槓桿化過程,銀行資產會被出售,放款業務會緊縮,抽空了實體經濟中的信貸,因而影響到企業和個人的貸款。

 此外,在資產泡沫破裂後出現的去槓桿化過程中,當人們意識到哪些機構恐不具備償付能力時,傳聞中的銀行將出現擠兌、保險公司面臨退保、基金也將面臨被贖回的危機。

 處在市場風聲鶴唳之中的美國AIG有意分拆台灣子公司南山保險出售,以及近期存戶大舉把錢搬出這波受傷嚴重的銀行轉存進公營行庫就是例證。面對此等現象,近期世界各國也只好紛紛採取百分之百存款保險機制,就是試圖穩定金融。

 再者,雷曼兄弟和AIG等金融機構先後倒下已經嚴重摧毀市場信心,上周美國「七千億加一千五百廿億」救助計畫的強心劑也無法挽回信心,現在連國家都會倒,市場信心已急降到冰點。

 沒人能精準預測未爆彈還有多少、信貸系統到底還有多少壞帳,這種不確定性只會加劇信心的消失。問題資產很多發生在不透明的信貸衍生品市場,也就是從信貸市場其他投資工具(如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產品,以及再槓桿化的操作,這些都會讓虧損的災情延燒擴大。因此,對於看不見的且有骨牌效應的信貸流動性問題,政府應該更加提防。

 信貸市場基本是靠信心來維持運轉的。債券的買家相當於放貸人,投資的目的是希望能夠連本帶息地拿回錢。如果公司破產或不能償還負債,放貸人就會變得如坐針氈,此時放貸人通常會對借款人要求更高的利息或以更苛刻的條件來約束。如今,很多貸款人都已謹慎到了不敢放貸的程度,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信貸市場就像沒了油的發動機,根本無法運轉下去。短期信貸市場的凍結將會給日趨疲軟的全球經濟帶來更加沉重的壓力,要扭轉這種情勢,在救市場時得考慮要先把低迷的信心挽回重建,市場信心和秩序才會回復。

 在信貸危機還在螺旋式上升的趨勢軌道中,冰島的破產已是令人震撼的一課。面對金融颶風和海嘯驚濤駭浪的侵襲,未來若有更加利空的災難性發展也不讓人意外,「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的期待已是不切實際。在此時刻,政府更要展現卓越的領導和能力,當機立斷、有所作為,以領頭羊的姿態重拾人民和市場信心,度過大蕭條以來的經濟緊縮年代。(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ALLCOME:警告馬英九,別再拿納稅錢去碰美國債券,上帝特別警告,想找死,你就儘量去碰!

======================

冰島破產 台灣有以學之
【聯合報╱沈石/德國基爾大學計量經濟博士候選人(屏東市)】

2008.10.10 02:53 am

原本被世人認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冰島,竟然在一夕之間掉入國家面臨破產的地獄當中。深究此次冰島破產的緣由,或許可以從中發現其中的元凶,並作為台灣的借鏡。

冰島原本只是以漁業、觀光、美軍駐守輔助為主要財務收入的卅萬人口小國。在二○○三年因為全球原物料需求的增加,加上美國鋁業公司等投資者看中冰島可以水力發電大量供應便宜又乾淨的能源,接二連三的在冰島投資建造巨型鋁鎔煉廠。不斷湧入的外來投資(多與能源資源有關),在過去十年間,推升冰島經濟成為借貸與高度消費的支撐運作的犧牲品,使冰島經濟成了美國經濟的迷你版,而國債鐘早已破表。

另一方面,由於大量的外資進入也使得冰島的勞動市場需求大為增加,而供不應求的勞動需求也不斷的推升冰島工資的提高。高工資的帶動下,潛藏著通貨膨脹的危機。由於大家對於未來景氣一片看好,不斷的從銀行借款來從事消費,個人借貸方面每年都有高達百分之七十的成長,冰島股市也有三倍以上的漲幅。

由於冰島貨幣克朗早期因外資大量需求而造成升值,使得冰島企業也樂於享受升值的好處,大量借款來購買外國公司。在冰島人以債養債惡性循環之下,使冰島總負債比率高達GDP的三點五倍之高,超越負債累累的美國。

而冰島中央銀行為了抑制外來投資所引發的通貨膨脹,並支撐冰島貨幣,不斷調升利率。但冰島央行的高利率政策卻吸引了國際嗜血的投機者不斷搬錢來套利,惡性循環之下又加速了此次金融風暴。

早在今年初就有許多信用評等機構發現,冰島經濟上不合理的繁榮假象,並調降冰島的信用評等。此時冰島的短期借款金額佔外匯存底的比率,已經是出口的一點三五倍,高負債比迫使冰島央行不得不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但是緊縮的貨幣政策迫使銀行減少對企業、家庭的融資,及降低資金的流動性。

據統計,冰島購屋支出佔GDP的比率因為緊縮政策因此跌了百分之五至十。以冰島如此小規模的經濟體來看,GDP的減少導致公眾支出的增加,冰島的財政可能因此從盈餘轉成赤字。如果情形繼續惡化下去,金融系統有可能因此被捲入。為了解決金融機構被捲入的風險,政府勢必出面解決危機,這也是冰島政府必須出面跟他國借貸的主因。

諷刺的是高額的政府借貸、大量的外國投資與過熱的消費支出
諷刺的是高額的政府借貸、大量的外國投資與過熱的消費支出
諷刺的是高額的政府借貸、大量的外國投資與過熱的消費支出

造成了過去冰島富裕的假象,
造成了過去冰島富裕的假象,
造成了過去冰島富裕的假象,
造成了過去冰島富裕的假象,
造成了過去冰島富裕的假象,

而這三個推動冰島經濟的主因現在反而成為冰島危機的元凶。冰島貨幣克朗的貶值導致外資的加速撤離,與亞洲金融風暴泰國發生的情形類似。

冰島央行的流動資產僅約四十億歐元,但冰島四大銀行的外債總額卻高達一千億歐元,政府想紓困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冰島高達GDP百分之四十五的進口比重,又因為消費緊縮及貨幣貶值而購買力急速下降,一連串的骨牌效應導致今天冰島面臨破產危機。

面對頹勢難止,目前冰島已經接管了國內最大的三家銀行,總理也承認小國並不適合過度開放的經濟,或許這是給目前追求亞太籌資中心的台灣一個很好的警訊。看看冰島,想想自己,從冰島身上或許我們可以學到一點東西。

【2008/10/10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