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許多民間團體合辦的「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系列座談,10月13日上午由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以「媒改行不行?媒體向前行!」為主題,邀集許多媒體改革運動參與者與團體代表,分享並反思台灣的媒體改革運動經驗。
此系列論壇舉辦原因,乃因為民進黨執政八年以來,其做為與社運團體期待相去甚多。值此政黨輪替,民間團體亦藉由舉辦座談重新思考與政黨間過去的關係,以及社會運動未來的發展方向。
媒體改造學社代表洪貞玲表示,媒改社前身的「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曾經期待民進黨兌現其《傳播媒體白皮書》,將台視與華視一起公共化。但隨後發現,民進黨並無公共化媒體的誠意,許多人事與政策的調整不過是在趕走國民黨後,將自己的手伸入掌握媒體。洪貞玲指出,因此後來只有華視完成公共化,而目前的公共電視亦為折衝妥協後的版本。洪貞玲認為,儘管不盡理想,但催生公廣集團也算完成了一個階段性任務。
「台灣媒體阻礙了社會進步」媒觀董事長管中祥指出,媒體改革的2個核心價值應為每個人和媒體間身份、關係的轉變,以及重建媒體的公共性。然而,管中祥坦承,過往以學者為主發起的公共化運動,面臨許多困境。學者一方面具有社會地位而擅長發展論述、評析政策;另一方面,學者必須兼顧學院的生活與要求,無法成為全職運動工作者。管中祥認為,媒改運動要努力找回自己的社會基礎與群眾基礎。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公民媒改聯盟成員曾昭媛感嘆表示,「做為媒改運動的參與者,自己有很大的無力感。」2005年8月成立的公民媒改聯盟,成立初期,許多民間團體踴躍參與,由20幾個團體發展成68個團體的大型聯盟,一同抗議媒體許多侵害人權的報導。曾昭媛說,當時造成的壓力,讓許多媒體一起訂定了媒體自律條款,並邀請聯盟參與新聞自律諮詢委員會,每兩個月和媒體高層開一次會,檢討媒體的報導內容。
回顧公民媒改聯盟的運作,曾昭媛指出,嚴重侵害人權的新聞確實減少了,然而或許是媒體害怕違規,爭議性新聞的報導也同時越來越少。到後來,聯盟本身一年僅開1、2次會議,越來越少動員與抗議,組織結構越來越鬆散,許多當初參與的團體也都逐漸淡出。曾昭媛表示,一些媒改議題的高度專業性,也讓民間團體感到無從介入。
傳播學生鬥陣成員張時建指出,不應將媒體視為一塊整體,而應把握媒體內部的矛盾與衝突見縫插針。張時建認為,傳學鬥未來將鼓勵成員積極攻佔主流媒體的位置,但同時又將盡力保持成員與組織間的連帶,以提供作戰的後援。
中時工會常務理事陳文賢則感慨地表示,中國時報許多高層,當年也充滿理想地參與黨外雜誌,「如果他們不當主管,可能也會坐在這邊跟大家一起座談。」陳文賢認為,不管理想性多寡,如果不去挑戰報社內部的權力關係,那麼一樣也會是位置決定腦袋。陳文賢指出,中時工會一直想跟白領工作者合作,然而十幾年來,他們從不參與工會的運作。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秘書長劉嘉韻表示,最近中央廣播電台、公視與中央社的人事案,讓記協的執委們分身乏術。劉嘉韻分享自身經驗指出,記者在工作時,往往受到上級與高層諸多壓力,因此並未能像想像中伸張社會正義。劉嘉韻認為,未來記協要嘗試整合公民記者,發展公民新聞平台,甚至可以仿照當年自立早報,訂定自己的編輯室公約。
全球之聲多語言計畫負責人鄭國威表示,媒體表現的確越來越糟,自己這幾年來正逐漸喪失看新聞的動力。鄭國威認為,當前網路發達,不一定非得透過既有的主流媒體獲得訊息,甚至公民記者、部落格的興起,每個人自己就可以是媒體。然而,鄭國威強調,當自己成為媒體的時候,媒體改革意味著也是自身的改革。
回應
Re: 反思媒改行不行? 座談會上各方意見紛陳
哇,記協的發言你有辦法寫這麼多啊,坐在做後面做紀錄的某人,只寫10來個字就寫不下去了~
Re: 反思媒改行不行? 座談會上各方意見紛陳
這種發言那算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