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綜院邀環保團體討論能源規劃

2008/10/30
苦勞網特約記者

現應為涼爽秋天的台灣,但卻忽冷忽熱、時雨時晴,連日以來天氣多變,是老百姓們最難防備的天災。這也是近年來全球氣候劇變的情況,在於溫室氣體排放量逐年上升,各國無不想盡辦法加以管制,在今年馬政府上任後,也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並訂定「二氧化碳排放量於2016年至2020年間回到2008年,於2025年回到2000年水準」、「能源密集度於2015年較2005年下降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年下降50%以上」等積極減量目標,期待將建立短中長的減碳計畫,以建立低碳的經濟及永續能源發展之社會。

能源局委託台灣綜合研究院,對此政策環評進行規劃評估,為廣納各界專家意見,於昨日(10/29)上午九點半,在台大召開說明會(能源發展綱領政策環境影響評估─暨能源供給效率規劃NGO溝通說明會),多數環保團體均到場,會議進行四個多小時,各方表示對於此議題,尚有諸多問題需進行探討、改進,所以本次會議主持人台大環工所教授蔣本基,於會後建議並廣邀席間各環保團體,來共組「七人小組」團體,並期待在小組成立後,將透過定期開會與討論,來對此政策環評的規劃進行探討、改進。

台大的學者們,於本次的會議中提出,將以「潔淨、效率、穩定」這三方面著手,確保我國在能安全無虞的能源供給下,同步兼顧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計畫中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標的訂定、工業機組的汰舊換新或是以技術突破來達成提高能源效率使用、並會積極開發無碳再生能源、另外也將促進能源多元化,將核能納入無碳能源的選項等。

但多數列席的環保團體均表示,核能的安全性勘憂,核一、二廠目前因為核廢料污染問題,至今台灣仍無法處理,兩廠是否能在當初所承諾的民國100年除役尚是未知數,況且核能不應被納為被納為無碳能源的選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陳瑞賓指出,科學上的估算都是採用切割法,實際上能源產出的生命週期,應從最初原料取得開始算起,核能廠從原料取得、廠房建造、運輸機組、燃料,每個過程均產生碳排放,不能僅看核能廠建好後的產能過程,還有最後的除役問題,他提到:「能源使用的循環,應是從搖籃到搖籃,而不是搖籃到墳墓!」,他也表示對於永續能源的發展,希望大家都能懷有更前瞻性的想像。

另外,對於政策內將提升再生能源(包涵慣常及抽蓄水力)於2025年占備載容量至19.9%的部份,環保團體也表示不樂見。財團法人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姜樂義就指出,像是水力發電在總體發電量所佔比例小,但建造工程經費支出龐大,對環境破壞的衝擊也大,並以萬大水庫為例,他指出不僅山林環境受到破壞,原住民部落也出現生存上的問題。他也提到近年興起使用生質能源,雖然是較為環保,但亦有負面的問題存在,像風力發電廠的設置會對影響海岸溼地的生態造成影響、太陽能板在生產過程會產生污染等,希望之後在討論能源替代及多元使用時,大家也應去注意。

部份環保團體認為本次會議對能源使用的需求,仍是以經濟成長為主體,但以目前全球均不景氣的現象來看,政府可能會因高估經濟成長而錯估能源需求。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方韻如就表示,在提出這樣的假說可能為錯誤的前提之下,政策應是以節源面為主,思考現有能源固定不變的情況下,如何更有效率使用。她也提到,像是由台電集中將電力配送到全台,這樣的方式在輸電時所產生的電力耗損,就白白浪費許多可用的電能,並提到丹麥開放民間設置風力發電,由各區的發電廠自行產電在配送至該區,不但方便也降低運輸中可能會被耗損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