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探索─走出危機管理的危機

2008/11/05

 每一個人、家庭、團體、組織、社會、國家都有可能發生危機。危機源自風險事件的發生,或是面對一連串的困難。風險事件有可預期,如青春期、結婚、生育、搬家等;有不可預期,如死亡、離婚、失業、意外事故、環境災難、金融風暴等。最近國內外所發生的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不景氣,絕對是個危機。尤其是各國政府處理金融市場管制不當影響各層面的危機。

 左派早就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就是個危機。資產階級為了增加利潤必然訴求低勞動薪資、低稅率、低環保條件、鎮壓勞工運動、擴張信用、供給創造需求、反政府干預等。其實踐則是透過直接參與選舉,或是投資為其喉舌的候選人,或是經由政商掛勾施壓公務員來達成。結果必然導致勞動階級被剝削,貧富差距擴大;或是市場生產過剩、消費不足而供需失衡,導致廠商連鎖倒閉:或是信用過度擴張而泡沫化。最後受壓迫階級必然群起抗爭,推翻資本階級及其所支持的政權,起而代之,這也就是所謂的階級鬥爭。所以,左派預測資本主義必然會因其本質上的危機而瓦解,過渡到社會主義。

 但是,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被歐洲工業民主國家以中間路線的福利資本主義,暫時化解。德國社會學者歐費(C. Offe)稱之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管理。然而,歐費也認為這種危機管理其實是有限制的,也就是福利資本主義社會有其不可治理性(ungovernability)。

 政府為了累積資本一方面提供各種管制服務,如開發工業區、協助取得土地、簡化程序、開闢道路、限制罷工、放寬環保要求、使用廉價勞力等。另方面,實施低稅率、獎勵誘因,以吸引投資及提高廠商競爭力。此時就如同經濟學者蓋伯瑞斯所說的政府藏富於民(資本階級),自己卻貧窮,無力提供公共服務給社會大眾。他形容美國是個富裕社會,但卻處處是窮人。這個政府就出現正當性的危機,人民將因不滿而用選票把政府趕下台。

 於是,政府為了合法化其治理,就必須投資福利國家的服務,以取得人民的效忠。但問錢從哪裡來?增稅!資本階級必然群起抵制、施壓、恐嚇,不成就出走。政府只好讓步,向未來借錢,就出現財政危機。這就是歐費所說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既不能與福利國家並存,但也不能沒有福利國家。

 面對此次金融危機,我們的政府管理危機的能力真是危機重重。例如,以證券交易稅減半來企圖提振股市,結果造成三輸,稅少了至少三百億,股市也繼續下跌,人民對政府的危機治理能力也信心動搖。又例如調降遺贈稅到十%,以鼓勵台資回流,這不但是個可能性極低的假設,又落得稅收減少,資金沒回流,還讓人民對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再次大打折扣。

 為了救經濟,社會福利也被拉進來,推出「工作所得補助方案」,政府急切想把錢發出去,用電腦篩選稅籍資料,找出二、三萬有工作的「近貧」戶,請地方政府儘速發放每月三到六千元補助。結果以多報少的中收入家庭頻頻獲利,而在稅籍資料中沒有的部分工時、無業的近貧戶,反而領不到。內政部高官說「錢通海」,不領白不領。

 錢從哪裡來?之前的「馬上關懷」已經為了火速發錢,不惜以村里長送錢取代社工人員審核,嚴重破壞社會福利制度,為了就是發錢救貧窮。這與富人減稅救股市如出一轍。這哪是危機管理?根本就是創造危機。本來福利資本主義社會,危機管理就有其不可治理性,但是最起碼不能舊危機未解除,而新危機已層出不窮。

 馬政府之所以會這樣管理危機,主要是對危機的認知錯誤,他們說千算萬算沒算到金融危機,這是無知與傲慢;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又是另一層誤判。但金融危機並非唯一的危機,馬政府內部未解決的困擾,而這些困擾干擾到當前解決危機的能量的施展,又是另一個危機。例如,用人不當、能力不足、價值衝突、破壞制度運作、權力鬥爭等。如果又不能從危機管理中獲得教訓,學習到解決問題的能力,那才是最大的災難。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