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救經濟?
韓仕賢:稅改是階級問題

2008/11/06
苦勞網特約記者

賦稅改革委員會運作近四個月以來,增稅減稅的論戰始終不休。日前全國工業總會更買下許多時段的廣告,大肆宣揚減稅救經濟論調。而參與賦改會的學者近日又表示不願替政策背書,揚言退出。究竟賦稅與經濟間的關係、與勞工的關係為何?台北市產業總工會於11月3日下午舉辦了「稅改與受薪階級研討會」,邀集財政學者與社運人士共談稅改。

政大財政系教授,行政院賦改會委員曾巨威開宗明義地表示,儘管稅收對國家非常重要,但「納稅就是從你口袋裡掏錢,所以沒有人喜歡繳稅。」也因此,政府必須要有充分的正當性要求國民納稅,其中。所得稅累進稅制達成的所得重分配效果,是達到社會公平正義重要的途徑,也是其正當性所在。

然而,曾巨威指出,因為免除了證券交易所得稅、國民境外收入不課稅,以及諸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等法條中許多的減免賦稅、租稅優惠規定等等,使得台灣的富人往往繳納很少的稅金。以2003年為例,該年所得一億以上的富豪有40位,其中竟然有8位完全不用繳稅。曾巨威批評,要實施社會福利所需要的金錢,必須靠稅收來「劫富濟貧」,如今劫不到富,只好「劫貧濟貧」。台灣政府的稅收僅有25%來自資本利得,其餘的75%負擔都壓在受薪階級肩上。

現場有工會幹部問到,社會上主流聲音似乎認為,給企業與富人減稅可以帶動投資、刺激經濟,而此效果是否為真?曾巨威表示,短期的優惠或許可以發揮鼓勵投資的效果,但台灣政府已經給企業、富人減稅、優惠長達50年了,再這樣下去就太超過。曾巨威強調,投資環境的優劣、投資的意願不是僅取決於租稅多寡,包括制度、人力資源、相關法律、政府效能等等都有影響。

曾巨威提出,根據一個具權威性的跨國研究,交叉比對高低稅率,與各國政府治理效能間的關係發現,不論稅率高低,只要政府治理能力強,適當的租稅減免都能發揮效果,反之則否。因此,曾巨威認為,增減稅與否和經濟表現沒有一定關係,反而政府效能才是關鍵。減稅救經濟之說也不過就是富人保障自己利益的說法。

在稍後的座談中,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簡錫堦表示,儘管台灣所得稅最高級距為40%,但台灣收到的稅收佔國民生產毛額(GNP)的比例,由1992年的18.6%,下降至2002年的12.3%,甚至不及新加坡的15%、香港的16%,更別提日本的21%、北歐國家的35%以上。簡錫堦認為,主要原因為富人實際繳納的稅收太少。在社會福利等諸多支出下,台灣的下一代不免要拼命還債。

銀行員工會聯合會祕書長韓仕賢直言,稅改問題就是階級問題,但是例如像調降遺產稅的稅改議題,因為沒有直接受害者,因此很難對工會內部動員。對於類似賦改會的組織,該不該派代表進去?進去後在裡面跟外面該做些什麼?韓仕賢認為以上問題都應該認真討論。人民火大聯盟發起人柯逸民則表示,社會上對於公平正義的要求一直都存在,反而是社運團體未能做出回應。柯逸民認為,社運團體應該要認真思考如何將新興的社會事件,納入自己的議題範疇。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回應

銀行這些個吸血鬼,自己投資失利,就要國家來救援,營業稅從5%降到2%u減到一百年,誰能保證,民國一百年後會恢復5%嗎?
要公平稅賦,好歹要先讓銀行營業稅「馬上」恢復到5%,銀行員工會的社會精英們,你們發揮維護社會公平勞動階級精神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