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綠色陣線協會舉辦的葡萄藤書屋系列講座,邀請到今年曾前往墨西哥觀摩、研究農業生態學與有機農場的謝洵怡、陳思穎兩位環境工作者,分享其心得與研究內容。
據綠色陣線協會所提供資料,墨西哥為全球最大的有機咖啡生產國,有機咖啡佔國內生產量約18.9%,其中大多數來自原住民小農的耕作。而南部最偏遠貧窮的Chiapas省,生產的有機咖啡產量約佔全國53.5%。至目前為止,墨西哥的有機咖啡農仍有一半以上是小農。
在1965年,幾家主要收購商共占全球市場的15%,然而到2001年為止,全球只剩下4大咖啡收購商:Philip Morris、雀巢、Sara Lee、Procter and Gamble一共囊括了全球60%的咖啡貿易市場。陳思穎指出,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墨西哥的小農們開始發展自己的合作社,並逐步推廣有機咖啡種植,獲得卓越的成果。
陳思穎表示,雨林公社聯盟(La Unión Ejidos de la Selva) 成立於1983年,目前在Chiapas省份共有1450個原住民小農,共計25個社區加入。加入成員的每位平均耕地大小為2公頃,他們共同種植玉米、紅豆、咖啡等作物,逐漸建立一套屬於當地社區的產銷體系,並將收入回饋至社區發展。1992年他們開始從事有機耕作,並於1995年獲得第一個國際有機認證。
另一個重要的組織UCIRI(Unión de Comunidades Indígenas de la Región del Istmo)在1988至1989年得到國際有機認證,是全球第一個以小農集體認證方式獲得有機認證的組織。1994年UCIRI與其它組織合作成立ECOMEX,負責監管有機認證;ECOMEX則於1997年改組為CERTIMEX,以非營利組織方式整合國內外的有機認證標準。
陳思穎特別介紹,CERTIMEX推動的一套「內部監控者機制」,由參與有機耕作者共同進行內部監控,從而減少外部認證組織抽檢的頻率,可大幅減少有機認證的成本。陳思穎表示,若無內部控制系統,申請者每次須支付認證單位的外部監控者費用為300至400美金,且每年接受檢測次數約為5至6次;但使用內部控制系統,因多了一層內部監控者的管理,外部監控者每年僅需檢測一次,費用為130美金,且合作社的小農們可分擔該筆費用,將成本降至最低。
謝洵怡表示,其在墨西哥協助的研究內容為,研究咖啡園的農業生態學。咖啡銹病、綠介殼蟲(green coffee scale)與咖啡果甲蟲(coffee berry borer)皆為常見的咖啡樹病蟲害。然而,為何這三種病蟲並未在墨西哥造成大規模災害?John Vandermeer的研究團隊深入研究後認為,一種蚤蠅(phorid fly)、瓢蟲、螞蟻、真菌,與咖啡銹病菌、綠介殼蟲以及咖啡果甲蟲的複雜互動,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在此種複雜互動,共生相剋的關係中,維持了一種生態平衡,使得病蟲害不會擴大。某些咖啡樹的適度染病,反而創造抑制另一種疾病的生態機制。因此,謝洵怡指出,對瑪雅原住民來說,他們沒有「害蟲」的觀念,所有生產在農場裡的昆蟲都是有用的。瑪雅原住民的傳統耕作方式也盡量維持多樣性的農作,而非大規模集約種植單一農作物。謝洵怡認為,這不僅符合現代有機耕作的想像,也是古老農耕民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