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民間消費需對症下藥

2008/11/17

 面對金融海嘯的衝擊,最近政府首長不但帶頭鼓勵消費,而且還打算在明年發放消費券,以提振國內消費水準。

 過去政府面對全球經濟不景氣衝擊時,多數是採取擴大公共支出、促進就業、照顧弱勢,以及提供企業租稅減免、融資及用地優惠方案等,鮮少採取直接刺激消費的措施。即使自520以來,政府景氣因應對策也是以擴大公共支出、促進投資及就業為重心。最近政府突然大力鼓吹消費並提出發放消費券構想,至少反映出兩項訊息:第一,國內經濟情勢惡化比預料中還要糟,經濟負成長恐怕無法避免;第二,已推動的景氣因應措施效果不如預期,必須採取更強力措施來刺激景氣;這兩者都說明國內經濟的危機已經開始。

 民間消費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約60%,消費信心大幅滑落對經濟成長的殺傷力,更勝於投資不振。不過,政府提振消費必須先建立正確的經濟觀念,否則,必然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首先,決策者必須了解民間消費的最重要影響因素是所得。景氣愈來愈差,百業蕭條,很多公司虧損發不出股利,甚至還裁員減薪;眾多家庭面臨所得縮水,乃至失業的困境,根本無從增加消費,反而因為對經濟前景不樂觀而緊縮日常開銷,希望有多一點積蓄來因應未來收入的可能減少。一旦多數人有這種想法,就會發生經濟學上所謂「節儉的矛盾」現象,國民所得因為多數人緊縮開支反而會減少,民間消費也會進一步下滑。這也就是說,要提振民間消費,關鍵在於能否改善經濟狀況,增加所得,提振人民消費信心,否則任何努力都可能是白費。

 還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就是強調台灣超額儲蓄很高,人民不是沒有消費能力,而是不敢消費,因此,政府首長帶頭消費,希望大家也能增加消費,刺激經濟。這種想法是出自對經濟運作的無知,因為從國民所得的構成來看,當儲蓄大於投資的時候,市場就會有供過於求的現象,如果多出的供給找不到出路,就會出現工廠倒閉,失業增加,所得下降等問題,一直到超額儲蓄消失為止。而近年台灣能夠維持很高比例的超額儲蓄,主因在於中央銀行的低匯率政策,藉由抑低新台幣匯率來創造出口及出超,以外需來吸收多餘的儲蓄。換言之,所謂「超額儲蓄」其實就是貿易出超,也是低匯率政策造成的扭曲現象。若從促進消費的角度來看,新台幣匯率偏低,不利於進口物價穩定及內銷產業生產成本的的降低,反而是打擊民間消費意願。政府高層誤以為超額儲蓄高是人民有消費能力,無疑是指鹿為馬,讓人啼笑皆非。

 從國外經驗來看,要刺激消費,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採行退稅措施,增加人民的可支配所得。不過,退稅不是直接刺激消費,所得乘數效果難免打折扣,尤其在人民對未來經濟信心不足的時候,很可能會把增加的所得儲蓄起來,進一步削弱乘數效果。

 相較之下,發放消費券可以直接刺激民間消費,理論上其所得乘數效果比退稅大,但實務上,消費券可能面臨很多問題,如是否設排富條款;若採嚴格排富標準,刺激消費效果可能有限,但若不排富,又不易為社會接受。其次,發放型態採提貨券或儲值卡都存在不易克服的難題,如限制使用在特定商品或特定商店,會有公平性問題;若不作限制,則是否有實際消費將很難查證。另外,若發儲值卡,不僅建置成本很高,而且在很多發展落後地區尤其是中南部,很可能面臨沒有合適的消費通路問題。

 再從從國外經驗來看,日本在1999年曾經針對15歲以下小孩及65歲以上老人發給定額的「地域振興券」,但事後經濟專家實證研究證明效果不彰,顯示發消費券對刺激消費未必是對症下藥,這也是決策者必須正視的另一個問題。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決策者必須了解民間消費的最重要影響因素是所得。景氣愈來愈差,百業蕭條,很多公司虧損發不出股利,甚至還裁員減薪;眾多家庭面臨所得縮水,乃至失業的困境,根本無從增加消費,反而因為對經濟前景不樂觀而緊縮日常開銷,希望有多一點積蓄來因應未來收入的可能減少。一旦多數人有這種想法,就會發生經濟學上所謂「節儉的矛盾」現象

這點很貼切,看的出來筆者有用心在這方面.另外這點也說的很好唷

國民所得的構成來看,當儲蓄大於投資的時候,市場就會有供過於求的現象,如果多出的供給找不到出路,就會出現工廠倒閉,失業增加,所得下降等問題,一直到超額儲蓄消失為止。

以現在的市場供需平衡嚴重失調,產業嚴重失衡,如果在繼續這樣營養不良的發展,集中的供需市場必會崩潰,就好像油價從60塊左右飆漲到148左右,但是現在有人想到這種市場需求的嚴重失調嗎?如今反觀台灣的市場環境也是如此,如果再沒有人注意到這種虛擬天秤下的經濟,恐怕會有連鎖效應的連環暴吧.
經濟雖還沒見底,但是卻能夠了解到經濟復甦的時間長短,那麼請問現在的經濟到底要特效藥的馬上見效,還是深謀遠慮的往產業重整,找出供需平衡的方式作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