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記者張智堯‧台北)大和總研首席經濟顧問劉憶如今(21)日大力肯定政府發放消費券的政策,認為「發消費券比蓋下水道還有用」!發放消費券帶來的經濟成長絕對不只 0.64%,並已經提高民眾的信心;此外,每人3600元的消費券太少,政府應對中低收入戶,發放長期消費儲值卡;所得在中高階層的民眾可改發消費券替代減稅。工商建設研究會理事長賴正鎰也認為,消費券應加碼至每人1萬元。
劉憶如表示,經建會低估發放消費券對明年經濟成長率的貢獻,政府發放829億元的消費券,將增加829億元的政府投資,也增加民眾 829億元的可支配所得,共使GDP挹注1658億元,佔台灣GDP總額的 0.64%,因此經建會預估發放消費券將使明年經濟成長增加0.64%。
但是,劉憶如說,經建會尚未考慮到發放消費券的乘數效果以及貨幣價值流通效果。發放消費券將提高消費,使部分民眾所得增加, GDP也因此增加,再使得消費增加,一連串的反應下,對GDP的貢獻肯定超過829億元。
其次,經建會昨日也放寬消費券的使用場所,只要是有消費行為就能使用消費券,這會使得消費券能重複使用,也就是 1元的消費券在重覆使用後,創造的貨幣價值會大於 1元,將再度放大發放消費券對經濟成長的貢獻。
劉憶如預估,發放消費券的效益不會在明年第 1季就浮現,因涉及發放流程與使用期限,在明年第 2季與第 3季會漸漸發酵,大家就會開始看到發放消費券的實質成果。
此外,發放消費券對提振民間消費信心的作用更大,劉憶如說,以前親朋好友見面都會談到股市又下跌多少,可是現在都在討論要買什麼東西,民眾對政府送紅包的政策都很開心,已經提高民間的消費信心,從提振信心的層面看來,「發消費券比蓋下水道還有用!」
劉憶如進一步表示,每人3600元的消費券太少,尤其是很多中低收入戶,僅一次性的3600元消費券,生活還是會有困難;建議政府仿效美國對中低收入戶長期補助消費儲值卡的方式。
對於所得級距位在中高階層的民眾也不應減稅,反而應該把減稅的幅度拿來作消費券發放,因為若是僅僅降低稅率,錢可能會流回金融體系,就沒有刺激消費的效果,經濟成長增加的幅度也將有限。
賴正鎰也說,政府應該加碼消費券的額度,每人至少發放6000-10000元,因為消費提高後,國民所得會增加,政府的稅收也會增加,「反正最後錢還是回到政府手上,那不如多發一點!」
劉憶如今天受邀參加從工商建設研究會主辦的專題演講,主題是「1930年全球大蕭條看2008年金融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