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十分不景氣,各廠訂單銳減,服務業、金融業也蕭條,這是大家都感受到的壓力。但是為了因應這樣的壓力,許多沒有工會、或有工會但是沒有作用的員工,往往直接被迫接受裁員、減薪或無薪休假(這其實是變相減薪),公司怎麼公告員工就怎麼配合,至於勞資雙方對於不景氣應該承擔的比例,以及勞工能不能養家活口,都沒有協商的餘地。不景氣,最常看到的是,員工犧牲了,公司還好好的;或者公司犧牲了,老闆還吃飽飽;或者中小企業、自營作業者慘兮兮,大財團還在成長。
竹科倉儲貨運業也受到貨運量銳減的影響,驊洲運輸公司集團和驊洲運輸產業工會經過多次談判,一方是董事長與四個區域副總經理,一方是常務理事與數十名旁聽的會員,雙方終於在十一月二十八日簽字達成協議。一個月來,一開始是公司向工會提出減薪要求,而工會則要求公司在許多經營管理方面進行改善;後來公司片面在南部、機場等工會較薄弱地區逕行找會員簽字同意減薪,工會提出強烈抗議、要求先還錢再談判;而公司鄭董也展現了極柔軟的身段,從發怒引起會員以離席表達不滿,到率同四位副總向全體會員鞠躬道歉、承諾公司片面進行的減薪措施將先行恢復並歸還欠減部分;最後雙方終於在減薪、裁員、公司營運改善等方面達成協議。
這場談判,公司的目的是減薪裁員,並且董事長與副總率先各減50%和20%,同時在許多其他地方對工會做了讓步或採納工會的意見;工會在大環境的氣氛與本身親身體驗的貨運量銳減的情況下,加上許多會員也想拿錢走人,所以基本上也早就預定要同意減薪裁員,但重點是要求公司確實在營運方面拿出改善的誠意,並尊重工會。雖然經過爭吵與延宕,但雙方終於都拿到了自己最在意的東西,達成雙方都「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結果。
雙方協議有幾個重點:
一、 裁員:包括裁員以會員自願為原則;爾後裁員以減薪前計算平均工資。
二、 減薪:以一年為期限,到期自動恢復原狀或再談判,如經濟情況好轉則提前恢復;以「借支」名義進行,但員工承諾好轉前不向公司追討;減薪幅度依公司要求,但先依原薪資結構計算加班費後,再回頭扣本俸;薪資結構特殊而待遇較低的員工,減幅減約一半。
三、 公司改善:公司處理閒置空車(工會同時糾正了公司售車與保養作業不相配合的問題);精減人事;公司高層業務機密之相關措施;改善因各部門財務獨立引起的空車率過高問題(空車回頭優先派車,同時補償因此受損失之司機)。
四、 監督:前項改善部份,由工會常務理事監督,如精減人事部份,應做到走的人是自願走、留的人工作量不會增加太大。另外公司同意依立法院新訂團體協約法「提供必要之資料」,由工會常理、祕書、會務顧問查閱公司財報與相關傳票、單據等,唯工會在雙方誠信原則的前提下,負保密之義務。
在談判過程中,資方也抱怨了部份司機工作態度不佳,使客戶蒙受損失,公司也要賠上金錢和商譽。
工會認為,在資方片面減薪的陰影下,當然員工士氣不振,影響工作品質;但也同意配合要求會員認真確實。
驊洲工會繼續了去年罷工投票後的作法,幾乎每一場談判,都發動會員前往旁聽。許多會員也犧牲休息時間留下來,晚間要等裝貨的司機也趁空檔前來,等談完再出車。當熱騰騰的炒麵和貢丸湯(其中一次是鄭董請客)被抬進司機休息室時,也是工會士氣開始醞釀上升的時候。雖然一開始工會就認定裁員減薪不可避免,但是還是為會員爭取到了基本的保障,並且維持了平等尊重的勞資關係。
本中心工作團隊以擔任驊洲工會祕書的主委陳新源為首,從頭到尾協助了各回合談判的相關作業與協助,並且也有機會和資方直接溝通。本中心也向鄭董建議,在不景氣的時候,整個倉儲貨運業的各公司應該要一起坐下來談,看看如何和各客戶廠商協調出一個共體時艱的方案,讓各個資方、勞方在承擔痛苦時能有個合理的比例,而不要淪於個別貨運廠商一邊對內打壓工會與勞動條件、增加外包,一邊對外削價競爭,造成短利不足,長害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