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再生為了誰

2008/12/22
三位作者皆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 2008-12-22 * 中國時報 * 【賴宗裕、徐世榮、顏愛靜】

 以促進農村活化再生、建設富麗新農村為目標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正在立法院審議;朝野不分黨派將農村再生基金加碼至二千億,意欲照顧四千個農村及六十萬農戶。吾人不禁要問,實際需求何在?台灣有八○%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地區,過去十年來,政府積極推動都市更新(都市再生),已完成的個案不過數十個,如何在未來十年進行四千個農村建設?這真是農民的需求,還是政治的需求?財團派系的需求?會不會又是一個錯誤的政策,最後無力執行,浪費民脂民膏?

 吾人不禁再問,農村再生為誰再生?真是要照顧六十萬農戶嗎?日前在一個會議場合,聽到農委會官員這樣說:「原先農村再生的立法意旨是照顧四千個鄉村社區和六十萬農戶,但是現況中農村居住者並非全是農民,若只針對那六十萬農戶補助,也會引起爭議。因此農村再生條例不是針對農民來補助,而是針對農村的整體改善和活化。只要有意願都可以來做,譬如說其實農民不會寫計畫書,但若是由退休學者、有教育水準的人力等在地農村居民主導才會成功。因此在真正實行農村再生活動時,大部分的農民是配合的,真正主導的是知識水準較高的人,因此不會是以農民為主。」

 若是如此,原來農村再生條例不是為了農民,也不是為了振興農業發展,而是要農民來配合開發,所以照顧六十萬農戶或許是用來爭取預算的政治語言,而真正受到補助與照顧的恐怕是具有整合能力的建商財團與地方派系?

 再者,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卅一條規定,農村社區內的窳陋地區得要求土地所有權人或建築物所有權人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得逕為實施環境綠美化、建築物之維護或修繕,其所需費用由土地所有權人或建築物所有權人負擔。這樣強勢的規定,殊不知有些農戶農民經濟困頓無力改善,只能窩在窳陋的房舍,卻被視為妨礙農村景觀的份子,被要求限期改善。這種高傲無情的立法心態,令人難以苟同。

 據聞農委會在立法未通過前,已選定地區試辦,換言之,沒有條例亦可辦理。事實上,現行農業發展條例、農地重劃條例及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等已有相似之精神與作法,足以達到相同之目的。如今制定農村再生條例,以建設富麗新農村之名,編列二千億經費的動機就令人不解。

 若依目前條例草案內容實施農村再生後,變更農地以擴大可建築用地,其可開發或受影響之農地規模恐將超過十萬公頃,約占現存特定農業區與一般農業區總面積的二○到二五%,農村將水泥化,有些農民被迫離農,糧食安全不保,對農地資源保護及農業生產環境的維持傷害極大。農政單位主張的三農政策:農地、農業、農民,恐遭自行摧毀。

 我們一向支持政府照顧農民的政策立法,令人遺憾的是,不談農地保護與農業發展的農村再生條例不是為農民而設計;不知為誰再生、為何再生的農村再生條例形同「農村開發條例」,我們極度擔心實施之後,農民不見了,農地沒了,農業也恐將「往生」。真不知這個條例花掉二千億之後,要為台灣的未來留下什麼?政策的制訂者與立委諸公們,在立法通過前,請給我們答案!

 (三位作者皆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

回應

美帝國正進行中的乙醇戰略糧食戰爭  

  以史爲鑒可知興衰,中國幾千年歷史,其中各國各王朝的成功失敗對今天的發展仍有借鑒的意義。當今各國崛起角逐的情況下,幾千年前的戰國策略仍可讓我們警醒。 2007年12月18日,美國衆議院通過了自1975年以來的首個「能源法案」,該法案要求減少石油進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實質是把出口的糧食轉化爲乙醇燃料,由於糧食是生活的必需品。這一變化將對世界發生重大影響。目前美國不但是工業大國,也是世界農業大國。美國大豆産量占全世界的 42.7%, 玉米産量占34.4%, 棉花産量占21.2,小麥産量占11.6%.在世界農產品市場上處於決定性的地位。這一能源法案讓人聯想起兩千年前的戰國策。且看當年在糧食問題上管仲如何三策興齊。

  齊國本是一個海邊的小國,姜太公初封時地不過方圓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適合糧食生長的鹽鹼地,糧食生産和人口都不多。齊國之所以在較短的時間裏發展成爲東方的超強,與管仲的糧食戰略有很大關係。策一,服帛降魯梁。魯和梁的老百姓平常織綈,綈是一種絲線做"經",棉線做"緯"織成的紡織品,管仲勸齊桓公穿綈料衣服,並下令大臣們都服綈。上行下效,齊國的老百姓一時間全都穿綈料衣服。齊國綈的價格大漲,管仲還特意對魯、梁二國的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綈一千匹,我給你們三百斤金;販來萬匹,給金三千斤。吸引得魯、梁二國的老百姓都把綈運到齊國賣高價,而獲取利潤。魯、梁二國財政收入大漲。這兩個國家的國君就要求他們的百姓織綈。一年後,魯、梁的老百姓幾乎全部出動,忙著織綈運綈,從而放棄了農業生産。時機成熟以後,管仲又勸齊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讓百姓再穿綈,並“閉關,毋與魯、梁通使”,十個月後,“魯、梁之民餓餒相及”,即使兩國國君急令百姓返農,也爲時已晚,糧食不可能在短期內産出。於是,魯、梁穀價騰飛,魯、梁的百姓從齊國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而齊國的糧價每石才十錢。三年後,魯、梁的國君不得不歸順齊國了。策二,買鹿制楚。齊桓公欲伐楚,又害怕楚國強大而不獲成功,向管仲請教辦法。管仲讓桓公以高價收購楚國的活鹿,並且告訴楚國商人,販鹿到齊國可以發大財。於是楚國的男女幾乎全國總動員,全都爲捕捉生鹿而奔忙,放棄了糧食生産;而齊國卻早已“藏穀十之六”了。當楚國的百姓無糧可食時,管仲又關閉了國界,終止活鹿和糧食交易。結果,楚人降齊者,十分之四。策三。代國出產狐皮,管仲勸桓公令人到代國去高價收購,造成代人放棄農業生産,成天在山林之中去捉狐狸,但狐卻少得可憐,“二十四月而不得一”。結果是狐皮沒有弄到,農業生産也耽誤了,沒有糧食吃,導致北方的離枝國乘虛侵擾。在此情況下,代國國王只好投降齊國。齊國一兵未動而征服代國。這便是糧食戰爭的威力。

  以上是兩千年前齊國人的智慧。兩千年後鬥轉星移。玩這種糧食策略的變成了美國人。讓我們看看現代戰國策是怎麽玩的。美國先大量買入工業品,同時廉價出口糧食,把各國農業擠垮,這是第一步。目前農產品出口占美國農業總銷售的比例高達25%。各國農業受美國廉價農產品衝擊,很多已經崩垮。就中國來說,中國是世界上的大豆、花生、菜籽、葵花籽主産國家,具不完全統計,中國種植油料的農民達兩億以上,占全國耕地面積的 1/4以上。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淨出口國;此後美國靠鉅額的財政補貼生産的大豆進入中國市場,2000年中國大豆年進口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此後幾年,中國的大豆進口額連續攀升;而中國大豆生産卻沒有補貼,這種不公平競爭的結果是中國農民生産的大豆越多賠得也越多。近年來,銷售價格持續降低,種植效益持續下降,堆積如山的庫存大豆以及跌破種植成本的收購價格使種豆農民和大豆加工企業都苦不堪言。結果中國本土的大豆生産逐步萎縮,2006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已經比2005年減少了25%,而2007年大豆種植面積預計會比2005年還要減少40%左右。最近 10多年裏,中國大豆産量由原來的世界第一,退居爲繼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後的世界第四。

  每多進口100萬噸,就可能造成130萬種豆農民“失業”。失業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廉價工業品生產線。開始爲美國織“綈”制鞋,幾千萬隻鞋才能換回一架波音飛機。美國低價買入這些包含了大量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的工業品,把污染和通膨留給了中國。07年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 6.9%。其中,城市上漲6.6%,農村上漲7.6%;食品價格上漲18.2%,連續第4個月物價漲幅超過6%。

  亞洲各國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由於工業化占地導致耕地的消失, 日本穀物的生産水平從頂峰下降了33%, 韓國下降了31%, 臺灣下降了19%。在過去的37年間,日本糧食産量由1589萬噸下降到985萬噸, 包括飼料在內的糧食自給率由77%下降到目前的27%,下降了50個百分點。2003年韓國國內糧食需求量爲2098.4萬噸,與2002年 (2064.1萬噸)相比增加了1.66%。相反,2003年韓國國內的糧食産量爲 554.4萬噸,與前一年相比(616.2萬噸)減少了 10.03% ,糧食自給率只達到了26.9%。這與2002年 (30.4%) 相比下降了 4個百分點,世界糧食進口的頭號大國並不是有13億人口的中國, 而是1億多人口的日本, 排在第二的是不及中國人口4%的韓國!

  等亞洲各國大力發展輕工業,各國政府如兩千年前魯梁國君一樣鼓勵國民大量織綈,激烈競爭使得工業品越來越便宜後,美國現在開始降低農作物出口,展開管仲戰國策的第二步。但生産的食物不能浪費,最近能源價格上漲給了美國一個機會,美國計劃把糧食轉化爲乙醇燃料,今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新能源法,推動美國每年乙醇燃料使用量在2022年達到360億加侖。

  目前,美國已經建成114家乙醇提煉廠,還有80家工廠正在建設中。2006年乙醇産量超過50億加侖,比2005年增加了1/4,預計未來兩年裏可望新增60億加侖的産能。

  然而這將導致世界範圍缺糧。 2006年,美國投入4200萬噸玉米生産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費水平計算,足可以滿足1.35億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按照新能源法,2022年美國若從玉米生産150億加侖乙醇需1.8億噸玉米,足夠5.8億人口吃一年。

  美國能源署官員稱,今後相當長時間內,玉米仍將是美國乙醇生産的主要原料。由於美國的乙醇戰略,美國玉米價格翻倍上揚,創下了10年新高。美國衆議院在12 月通過新「能源法」後玉米價格更有加速上揚的趨勢。據預測,未來幾年美國玉米價格有望再創新高,影響了消費者的利益。而玉米在食品中應用廣泛,也是重要的飼料,包括玉米在內的糧食價格的上漲勢必引發食品價格的連鎖反應。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所長范布倫說,糧食的價格正在上漲,可能還會繼續上漲很多。他強調說,用於生産麵包的糧食價格可能上漲30%到50%,豆類和植物油種子可能上漲60%到80%。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5億人每天只能花費一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用來購買食物的。如果食物價格上漲50%到80%,很多人將會陷於饑餓之中。

  雖然美國政府給每加侖乙醇提供51美分的補貼,現在美國的乙醇生産廠商仍處於賠本經營狀態。比爾蓋茲投資的太平洋乙醇公司在 2007年第三季賠五百九十萬美元。生産乙醇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化石燃料的能量,這包括生産收割灌溉運輸玉米等原料中所需投入的動力能量,蒸發提純所需的能量。據估計每生産可放出1卡能量的乙醇需要投入0.74卡的化石燃料的能量。所以乙醇生産中的能量增值並不多,很大程度上是把化石燃料的能量轉化成了乙醇能量。以2007年12月的價格比較,乙醇的價格 (2.38美元/加侖) 比汽油稍便宜 (2.46美元/加侖), 但同樣體積乙醇的熱值只有汽油的60%,所以若油箱里加的是乙醇,花同樣的錢汽車跑的路比加汽油少將近40%。

  美國新能源法要求到2022年生産的360億加侖乙醇中的210億加侖來源於纖維素乙醇,比如稭稈之類,儘管稭稈是一種資源,但由於稭稈具有分散、體積大、難收集、易腐爛等缺點,集約化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能量。稭稈本身經過加工也是可以用作飼料的。牛羊的胃就是分散流動的化工廠。“ 稭稈變乙醇”等工業專案實際上是跟牛羊爭飼料。

  美國聲稱要通過生産乙醇來實現能源獨立,但目前利用糧食提煉乙醇僅能滿足3%的汽車動力需要,即使把美國出產的全部糧食都用來製造乙醇,提供的燃料也僅能滿足美國18%的需要。儘管乙醇生産是賠本生意且實際上無法滿足其能源自足的目標,但美國政府仍然全力推動乙醇生産。這是因爲乙醇戰略對美國維持一流超強有利,美國是世界第一農業大國,有大量土地可以用來生産農產品和乙醇,廣闊的國土成爲一項重要資源。美國缺燃料但多糧食,把多餘的糧食轉化爲燃料有利於減少美國能源對中東石油的依賴,該戰略對美國總體有利,但卻傷害到缺糧的國家。提高農產品價格雖也造成美國通膨,但卻可降低美國的農業補貼,從而降低美國政府的高額赤字。糧食漲價對糧食進口國傷害更大,因此美國的乙醇戰略實際上是「損人利己」的一招,雖不能真正實現能源獨立的目標,但卻可相對提高美國的重要性,有助於保持美國一流超強地位。

  這就是美國的現代戰國策:先大量購入低端工業産品,”誘使”亞洲忙於生産衣服、鞋子、電視。用低價農產品”擠垮”亞洲農業,”廢掉”耕地,糧食生産大量減少,然後在能源自足的”藉口”下把糧食”轉化”爲燃料。”減少”出口,”導致”農產品”價格暴漲”。從而”打擊”亞洲經濟,上個世紀美國在工業上超越其他國家成爲世界超強,現在工業化在世界各國都發展了起來,以致美國製造業逐漸外移,優勢可能不保,科研在很大程度上是附著在製造業上的,若製造業外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現今美國學生不再願意投入艱苦的科研工作,爭著湧入金融業,美國引以爲傲科研也會逐漸下滑。在這種形勢下,美國有可能利用其在世界處於第一位的農業,通過乙醇戰略提高農產品價格,也相對提高美國的重要性。美國製造業可以外移,但生産糧食的土地卻不會外移。美國的乙醇戰略其志雖不在滅國,卻有助於美國維持世界超強。整個國策與兩千年前的管仲謀略稍有不同,但運行軌迹幾乎一致。看看,“愚蠢”的美國政治家春秋戰國策運用得嫺熟自如。“聰明”的亞洲人民被玩得東奔西忙。心甘情願地給人家打小工賺苦力錢。

  目前亞洲國家迅速崛起,但這些國家大多缺少生産糧食所需土地。爲保持世界超強的地位,美國正在通過乙醇戰略悄悄地發動一場無硝煙的「糧食戰爭」。中國在大豆戰役上已經輸掉了第一仗,在中國大豆種植面積大幅下降後,美國大豆佔據中國市場。目前跨國糧商控制中國4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和90%的大豆進口量。2006年中國進口大豆2650多萬噸,是當年國產大豆的1.6倍,約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1/3。然後大豆價格又開始爆漲,中國不得不多花錢進口大豆。今後的世界形勢有可能發生很大變化。雖然沒有錢日子不好過,但沒有吃的會有什麽結果,大家都能明白。目前玉米價格已經漲了一倍,若出現全球糧食短缺的話,糧食價格不但可以成倍上揚,也是可以成百倍上揚的。因此中國應加大政策扶持,確保95%的糧食自給率,守穩中國糧食安全線。美國和中國人口及資源情況不同,中國不應盲目跟著美國走。美國發展乙醇專案的背景是其糧食生產過剩。中國對該項技術應該緊盯,但不宜急著投入生産。在中國糧食生産不富餘的情況下大規模地把糧食轉化爲乙醇是不可想像的。應靜待纖維素轉化爲乙醇技術成熟,集中研發不跟糧食生産爭地的專案,比如從大海或沙漠裏生産生物乙醇。同時總體評估稭稈轉化爲乙醇還是飼料哪個更爲有利。前提是發展乙醇專案不應跟人畜爭糧,否則將傷及根本,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