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崛起與挑戰

2009/01/10

回顧○八年,你會看到一個充滿矛盾的中國。藏人抗議凸顯中共民族政策的失敗,卻招致漢人民族主義的反挫勢力。川震的天災夾帶人禍,政府卻成功地凝聚「愛國意志」,轉移民眾的視線。京奧的壯麗盛大與金牌大國地位的確立,卻揉雜著種種謊言虛假。伴隨著中國崛起,相當一部分中國人或許越來越自豪自信,但毒奶事件卻揭露了體制的深重弊端。等到金融海嘯來襲,美國與世界經濟沉痾畢現,某些輿論又開始編織中國拯救世界經濟的美好想像。不過,對異議人士的持續壓制,提醒我們,若以為奧運會給中國帶來更多的開放與自由,顯然是一個過於簡單化的論斷。

 如果看看《零八憲章》內容,了解一下主事者思維,會發現這不過是個非常溫和,強調理性,重視(與中共)對話,更主要侷限在上層知識菁英中的行動。中共對這樣溫和、未必能捲起多大風潮的行動都要盡速壓制,這說明了中國政治經濟權勢集團仍是把「穩定壓倒一切」、「政治改革危險論」奉為真正的「北京共識」。

 進一步說,中國這三十年來經濟增長,除毛時代遺留的工業化基礎外,基本上就是靠政治專制加上相當原始野蠻的資本主義來達成的。不同的政治經濟學者對中國「經濟奇蹟」有不同解讀,有人說是靠市場經濟,有人說是因為政府干預,後者尤其是那些打著「新左」旗號,實際上是國家主義者的假左派喜歡談的論調。反倒是清華大學教授秦暉談的清楚:中國經濟的驚人競爭力是建立在「低人權優勢」之上,也就是用拒絕民主、壓抑參與、踐踏公正、剝削勞工、傷害環境、刺激物欲,限制以至取消許多弱勢者談判權的辦法來吸引資本流入,擴大商品輸出,追求經濟發展。

 這種發展模式,決定了中共的內外政策。對內只有政治高壓才能維持「低人權優勢」,而這將激化社會衝突,使得各種各樣的「群體性事件」層不出窮,所以又得高唱「穩定壓倒一切」。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企求當局推動政治改革當然是難上加難。至於對外方面,中國的所謂「崛起」,一方面加劇了發展中國家彼此間「爭相比賤」的惡性競爭,一方面則投入強權間的能源、原料與市場爭奪戰。最讓人心驚的是,非洲中資企業裡從事血汗勞動的廉價勞工,竟有相當數量是出口自中國,個別企業比例甚至高達百分之八十。這樣的發展模式注定無法複製,也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只會擴大國內外的各種矛盾。

 ○九年將有一連串政治性的紀念日:建國六十周年、西藏抗暴五十周年和六四事件二十周年。無疑的,這將是高度政治性的一年,它的各種內外矛盾如何在政治上展現,勢必影響台灣,也絕對值得我們關注。遺憾的是,台灣藍綠陣營中的多數人物,還停留在自己的一廂情願中。有人只對藍綠惡鬥感興趣,有人因為「異民族」的認定,對中國的事態毫不關心,有人的腦袋還停留在反共抗俄的年代,更有人眼中只有市場。面對種種偏見與斜視,人民得有自己的中國觀,有自己影響兩岸局勢的方式。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