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斜的天秤】再探健保制度 評論系列三
跨國藥廠‧超級黑洞

2002/10/17
我們之前從費率結構與醫療化、商業化的角度批判了台灣的健保制度,接下來,將從藥價結構來看健保出了什麼問題。 健保支付給醫院的價格與醫院實際進藥的價格的差額叫做「藥價差」,根據公平會的看法,這藥價差算是醫院的利潤,但是當買方要買什麼都由賣方決定、成本和利差都莫名其妙的時候,就變成了「黑洞」,藥商到醫院之間利差的黑洞,已經在前波的反調漲行動中被揭示了出來,而我們再進一步探討,製藥產業內部的黑洞。 製藥是一個龐大的跨國產業,2001年的時候,全球製藥產業的總市場銷售額,超過3兆8千億美金,這塊驚人的大餅,有一半以上是由世界前二十名的大藥廠所分食,藥品製造本身並沒有多大的生產成本,而根據藥廠的說法,製藥成本主要是用在「研發」上面,但,這一筆戴著「科學」防護罩的成本,夾藏了許多不可告人的秘密,根據美國的統計,在藥物研究的經費中,基礎藥物的研究僅佔總研究經費的9.5%,其餘都以類似臨床實驗計劃經費這種名義,對醫院及醫師進行名為補貼的賄賂;此外,在研發費用中,高額的促銷費用,則用在藥廠與醫院、醫師與各國政府的「公關」費用上。 根據統計,在美國,藥廠平均用在一個醫生身上的錢是8千美金(當然不是每個醫生都能得到),澳洲一位犯罪學者Braithwaite曾經指出,製藥業在賄賂、詐欺等方面,是所有產業犯罪中最高的一個;面對黑幕重重的製藥業,西方國家莫不使勁渾身解數與其對抗,早在1962年的時候,美國試圖提出降低藥品專利權年限、設定市場壟斷限制等的法令;而各項社會福利措施(社會福利體制下對健康的觀點是「去醫療化」,藥廠當然沒有賺頭,見〈獨漏全民與健康的保險〉),也都限制了跨國藥廠在西方國家獲取暴利的機會。 在這種情形下,跨國藥廠,就積極尋求海外的發展,到哪裡去呢?當然是第三世界國家,他們將大量專利權在本國過期、甚至已被認定為無效的藥品向第三世界國家傾銷,創造高額的利潤,跨國藥廠在本國的轉銷,利潤約在25%至37%之間,而一旦跨出國境,利潤就超過50%,部分國際大藥廠,在國際銷售上,甚至有接近100%的獲利能力。2001年,南非為抑制因為跨國藥廠專利而過度昂貴的愛滋藥品價格,使愛滋病患能買得起藥品、得到治療,實施「藥品與相關物資控制修正法」,卻引起39個跨國藥廠聯手用訴訟的手段抵制,經過跨國的串聯抗爭之後,藥廠撤回了告訴,這一次勝利,使第三世界國家人民正視到跨國藥廠的危害,但是很可惜的是,只有在「南非愛滋藥品事件」這種極端的例子中,第三世界人民才能獲得些許的勝利,而在大多數的時候,跨國藥廠,靠著第三世界國家種種利益輸送的健保、醫療制度,卻早已經撈盡油水。 任由跨國藥廠無法無天的作為,和工業發展國家自己不要核能發電,卻強迫第三世界國家接受核電,說起來頗為類似;而另一個類似的地方,就是這種明擺著的利益輸送,是在「專業」、「進步」這些偽裝下進行的。說起來很奇怪,在台灣,對於本土的「黑金政治」、「官商勾結」這些現象,大家說起來是咬牙切齒,但對於更大規模的跨國資本的種種傷害更深的作為,卻似沒有感覺。前波對健保「藥價黑洞」的批判,也就止於醫療產業到藥商之間的這一段藥價差,而未能觸及跨國藥廠的這一個超級黑洞。不僅如此,透過智財權規範的壓力,美國方面處處進逼,企圖擴大跨國藥廠的獲利,接下來,我們將討論「智財權」在健保藥價中扮演的角色……。
【傾斜的天秤】再探健保制度 評論

臉書討論

回應

應該是讓黑心官廠了結的時候了